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世界 ->> 社論要覽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歐洲的“焦慮”與“覺醒”
http://www.CRNTT.com   2025-01-28 10:50:36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當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再次宣誓時,大西洋對岸的歐洲大陸陷入了群體性焦慮之中。這種焦慮不僅源於美國新政府可能給跨大西洋關係帶來的現實衝擊,更折射出戰略自主缺失下歐洲文明的深層認同危機。

  2024年,特朗普確認提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後不久,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舉辦了主題為“美國是否還靠得住”的地緣政治論壇。法國前預算部長讓-弗朗索瓦·科佩在論壇發言中提到了地緣政治“情感學說”:有三種基本的人類情感塑造了當今世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亞洲是其代表;西方壓迫催生的“悲憤”,可見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患得患失的“焦慮”,最典型就是歐洲。

  歐洲在“焦慮”什麼?

  美國前總統拜登曾講述過這樣一段往事。2021年6月,拜登參加在英國康沃爾舉辦的七國集團峰會。這是拜登“換下”特朗普後,首次與西方盟國領導人集體見面。“美國回來了。”拜登對他們說。“能待多久呢?”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如此回應。

  歐洲一直害怕自己的文明會走向“衰落”,而特朗普重返白宮,更是不斷提醒著歐洲這份內心深處的不安。馬克龍去年發表了關於歐洲戰略自主的長篇演講。他說,歐洲並非能夠永存,“其存亡取決於當下的選擇,而現在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後,英國《經濟學人》巴黎分社負責人索菲·佩德在社交媒體上感慨:“法國是對的。”

  歐洲的“焦慮”來自多個方面。

  安全上,俄烏衝突延宕至今,苦苦援烏三年的歐洲既擔心美國新政府“抽身離場”,又害怕特朗普繞過歐盟與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談和平方案。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前,波蘭總理圖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說,無論誰當選,歐洲“地緣政治與安全外包(給美國)的時代結束了”。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巴黎辦公室負責人亞歷山德拉·德霍普·斯海弗說,連一貫主張跨大西洋合作的波蘭都如此表態,足見事態之嚴重。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