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世界 ->> 專家觀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強國際合作共築土地治理防線是當務之急
http://www.CRNTT.com   2025-03-21 17:22:12


  中評社北京3月21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蔔拉欣·蒂奧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前夕接受書面採訪時表示,當前全球土地退化情況仍然嚴峻,加強國際合作共築全球土地治理防線是當務之急。

  “土地退化正影響著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威脅糧食安全、人類生計和生物多樣性。”蒂奧說,荒漠化跨越國界,唯有通過國際合作擴大治理方案覆蓋面、共享實踐成果並整合多方資源,才能有效應對這一跨國界挑戰。

  蒂奧說,當前全球約18億人口受困於乾旱影響,乾旱造成的年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乾旱不僅加劇糧食不安全與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導致人口大規模被迫遷移。在氣候變化與土地退化的交互影響下,系統性減災策略已被國際社會納入全球治理的核心。

  作為全球抗旱治理的重要裡程碑,去年底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辦的《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建立全球抗旱應對機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蒂奧說,各國必須於2026年在蒙古國舉辦的COP17上繼續談判並制定長期抗旱戰略。“抗旱能力建設需要構建科學驅動的綜合治理路徑,將政策行動、財政承諾和國際合作相結合。”他說。

  COP16期間,東道國沙特發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夥伴關係”倡議吸引了121.5億美元資金,用於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個國家抗旱能力建設。蒂奧說:“將有害補貼轉向可持續土地利用並擴大公私融資規模,對於長期抗災能力建設至關重要。”

  蒂奧強調技術創新在生態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並以中國實踐為例闡釋其全球價值。他說,中國整合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監測系統和遙感技術矩陣,提升了土地修復的效率。這不僅與國際抗旱觀測站等全球倡議相呼應,還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科學決策的新模式。

  蒂奧說,中國的大規模生態系統修復工作表明,依靠政策的持續推進、科學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大規模資金投入,可以有效遏制土地退化趨勢,並提升生態系統韌性,這為其他致力於防治荒漠化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