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一國”是賣台?綠營人士還需平心靜氣先作研究再發言。 |
第四,帶有回避與大陸方面展開政治會談的嫌疑。“一國兩區論”中的“一國”是指“中華民國”,這是大陸方面所絕不能接受的。因為按照大陸方面的理解,兩岸之間所謂的“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下儘管大陸方面不再公開提及“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這並不意味著大陸方面放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法理認知。有鑒於此,大陸方面不會正面接受國民黨的“一國兩區論”。只要大陸方面對“一國兩區論”不予以正面接受,在目前兩岸尚無其他共識性政治會談基礎的情況下,兩岸便無法展開政治對話。從理論上說,“一國兩區論”有被利用的空間和可能性,它可以被馬英九當局用作“擋箭牌”以巧妙地回避與大陸方面展開政治會談。
第五,存在論證邏輯上的不周延。按照台灣當局對“一國兩區”的解釋,“中華民國”下面有兩個地區,即“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和“中華民國”大陸地區。依此邏輯,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應分別有個“區長”。不難推理,當下大陸地區的“區長”應是大陸地區最高領導人——胡錦濤,但是台灣地區的“區長”是何許人也?馬英九究竟是“區長”還是“總統”?抑或既是“區長”又是“總統”?如果說其既是“區長”又是“總統”,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如果說其僅是“區長”,那麼“總統”是誰?反之,如果說其僅是“總統”,那麼“區長”又是誰?以上問題之所以無法回答,是因為“一國兩區論”本身存在著邏輯上的不周延。
第六,具有自相矛盾的效用和價值。大陸對於“一個中國”的法理認知,包含以下幾個要素:其一,這個“中國”必須是一個實體,而非一個虛體;其二,這個“中國”必須是現在式,而非未來式;其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法上與“中國”具有同一性。同時具備上述要素,才是大陸方面認知的“一個中國”。若依照上述三個指標來衡量,台灣方面提出的“一國兩區論”並不完全符合大陸方面對於“一個中國”的法理認知。從實質和終極歸宿上看,“一國兩區論”所堅持的“中華民國仍獨立存在”的認知,在事實上最終將會導致“兩國兩府”。所以,就大陸方面而論,“一國兩區論”具有自相矛盾的效用和價值:一方面,其表象的一面決定了該論述至少在目前階段可以為我所用,但另一方面,其實質的一面又註定了其不可能長期為我所用,且到了一定階段和時候不僅無法再為我所用,還將與我們的統一目標相衝突。其表象與實質的矛盾決定了大陸方面眼下仍可對其秉持保留態度,即“既不贊同,也不反對”,同時當以從長計議,未雨綢繆。
“兩岸一國論”:意涵與評析
“兩岸一國論”是繼2002年大陸方面在中共十六大提出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調整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後,再度對“一中”原則或“一中”框架所作表述創新,自然會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和不同解讀。
(一)意涵解讀與反應
1、台灣方面的解讀和反應
對於大陸方面來說,提出“兩岸一國論”,自然期盼得到台灣方面的認同和接受。倘若被接受,則是從“一中各表”走向“一中共表”的重要一步,便於進一步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為未來兩岸政治互動乃至談判奠定政治基礎,並作為大陸官方未來兩岸政策的支點。結果是,圍繞“兩岸一國論”,島內出現了爭執的聲音和觀點。
(1)從藍營人士的反應來看,總體較為低調,不過基本上還是反對者居多,因為它壓縮了藍營人士自我表述“一個中國”的空間。面對此情形,藍營人士有兩種反應:<1>不接受“兩岸一國論”。原因有三:一是由於“兩岸一國論”壓縮了在“一個中國”問題上自我表述的空間,會讓台灣藍營人士感覺到這會威脅或損傷到“中華民國”作為主權獨立國家之“存在”;二是擔心來自綠營人士的攻擊;三是“兩岸一國論”會在事實上消解“中華民國”。<2>附條件地接受“兩岸一國論”。即便接受,也會將“兩岸一國”加以改造並附加“一國各表”,即將“一國”表述為“中華民國”。
(2)從綠營人士的反應來看,大多持反對或否定態度。眾所周知,綠營人士長期堅持認為兩岸不是“一個中國”內部的關係,而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一國論”無異於徹底否定或排斥了綠營人士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論”等政治論述與政治定位,這與綠營人士的一貫訴求及價值理念相抵觸,遭致綠營人士的反彈與批評也是自然的。
由以上(1)、(2)兩方面的分析可知,台灣方面對“兩岸一國論”的反應是多元的。在目前兩岸缺乏政治互信的情形下,“兩岸一國論”被負面解讀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兩岸政治互信乏善可陳之當下,要讓台灣方面短期內全然接受這一論述並不現實。事實上,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台灣方面是否全然接受,而在於台灣方面能否充分理解大陸方面釋放的善意。如果台灣方面接受該論述,按照台灣現行“憲法”和“法律”是可以說得通的,這能從“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規定中找到“法律”依據。但如果過於從政治角度解讀,台灣方面難免會增加疑慮。
2、大陸方面的解讀和反應
要全面理解“兩岸一國”的內涵,不能僅局限於這四個字,否則易陷入誤區。日前國台辦主任王毅主動向台灣媒體澄清“兩岸一國”在台灣引發的爭議,呼籲台灣方面對“這篇談話,要整體來看”。王毅指出,“兩岸一中和兩岸一國,實際上沒有太大區別”,重要的是“兩岸一國”相關論述後半部分那幾句話,即“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來確定兩岸一中的事實,形成共同認知,就確立、維護和鞏固了一個中國的框架。”王毅並進一步強調,賈慶林主席關於“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國家”的提法,其本意無非是希望在兩岸互動上釋出更多善意,盡可能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增加彼此的相互包容性。⑨可見,要準確理解“兩岸一國論”,必須將其置於一中框架核心三段論,即“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從各自現行規定出發,來確定兩岸一中的事實,形成共同認知”,這三句話必須一體看待,才能更好悟讀其中的善意和彈性。
(二)內容評析
1、積極價值
“兩岸一國論”客觀地描述、反映了兩岸政治關係的歷史和現實,是大陸方面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政策調整,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和意義。具體說來,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是對“一中”在台灣被汙名化之後撥亂反正的一次嘗試。眾所周知,“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交往互動的政治基礎,但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認知並非完全一致,大陸方面強調“一個中國”,台灣方面則強調“各自表述”。反觀這些年特別是近四年來的兩岸互動,“九二共識”固然已成為兩岸之間重要的政治互信基礎,但仍不能成為兩岸關係尋求歷史性突破的全部基礎,也難以指導兩岸關係向理性的方向行穩致遠;尤其近些年,“九二共識”在台灣已被嚴重“異化”,愈加強調“各自表述”,與“一個中國”原則漸行漸遠。面對“九二共識”在台灣的“異化”問題及其潛在危機,大陸方面自然會期待在繼續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出“新共識”,以解決日益嚴重的“各自表述”問題,從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加寬闊、更加厚實的政治基礎。
第二,是對“一國兩區論”的一次回應。自今(2012)年3月份吳伯雄提出“一國兩區論”以來,除國台辦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順便提及之外,大陸方面一直未予明確、正式、全面的回應(備註:個中緣由在此不作展開分析),時隔四個多月後,大陸領導人正式提出“兩岸一國論”。大陸方面提出“一國兩區論”是否在主觀上抱有回應台灣方面“一國兩區論”的意圖在此暫且不論,但在客觀上起到了及時而又適當的回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