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檔案解密:美國策劃台灣軍隊“政變”始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2 11:41:03  



在美方日趨明白地將政變計劃付諸實施的感染下,孫立人也開始改變其暖昧立場。1950年3月,美巡迴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遜報告:“孫立人將軍陷於困境,他向我抱怨無權指揮海空軍,亦無人在‘宮中’幫他說話。”臘斯克於5月30日向艾奇遜提出長篇報告建議:應告知蔣介石,要他離開台灣,將權力交給孫立人,然後,由聯合國決定台灣前途,台灣獲託管後,即宣佈撤銷杜魯門1月5日決定不協防台灣的聲明。美國國務院倒蔣態度日趨明朗。其實,早先,美國防部曾由坎拿德提出一份計劃:由孫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由一群自由主義分子在胡適領導下組閣。

  6月19日,美國國務院制定出在台實施政變的機密計劃。這份計劃規定:(一)美國如要達成防衛台灣的目的,蔣介石及其黨羽必須離開台灣,將一切權力交給由美國確定的中國人領袖;(二)上述步驟完成後,美海軍駐防台灣海域,以防止中共攻台或台灣“反攻”大陸;(三)如蔣抵制這一計劃,美國應派出密使“以最嚴密的方式”通知孫立人,如果他願意發動政變,則美國提供必要的軍援。 

  檔案顯示,此密使為美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他被蔣介石稱為“我中國最良之友人”,1949年到1950年初,為台灣在杜魯門政府的禁令下購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柯克支援台灣,並非沖著蔣介石,他是“以美國利益為重”的。他看到蔣政權日益腐敗,1950年2月,他曾勸蔣將軍事指揮權交給孫立人。據說當年3月,孫立人出任“陸軍總司令”,4月,出任“台灣防衛總司令”,均是柯克建言的結果。其後,鑒於蔣介石並未將“充分的權力”賦予孫立人,他對台灣能否經歷解放軍的攻擊大感懷疑,所以,越來越傾向於國務院的“扶孫倒蔣”政策,因此被艾奇遜選為密使。蔣介石抓住時機除去眼中釘柯克尚未去台灣,形勢就發生了最有戲劇性的變化——孫立人主動將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孫立人在信中提出願意領導兵變以除蔣,但要求得到美國支持,至少是默許;他表示,一旦掌權,將制止腐敗,並在對付共產黨方面,更具彈性(即不強求反攻大陸)。 

  杜魯門當時雖未立即作出決定,但鑒於其一貫的反蔣態度,所以,艾奇遜等緊張地部署政變前的準備措施:6月23日,臘斯克與胡適在紐約會晤,正式要求胡出面領導反共親美的自由派內閣以取代蔣,胡表示毫無興趣,還指責美國在盟友遭難的時候落井下石;不過,他認為蔣不宜再做“總統”。第二天,胡適在宋子文在場的情況下,向顧維鈞報告了此事。 

  據檔案顯示,美國務院擬定的政變日期是6月最後一個週末,並決定:在政變前,蔣介石“必須被解除權力”。然而,25日晨,朝鮮戰爭爆發,艾奇遜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美國在朝鮮激戰的時候,無法在一個並非沒有一點利用價值的“盟邦”發動政變。

  ●蔣介石就這樣贏得了喘息之機 

  蔣介石曾在“史迪威事件”中摸透美國政治家不敢真翻臉的脾氣,這次幸運之神再次降到他頭上,他自然不會錯過時機。據美駐台情報人員報告,孫立人已被蔣經國主導的政工特務盯梢,孫的一舉一動盡在其監視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訪問”臺北,約孫立人會面。據稱:“孫立人顯得不太自在,聲音壓得很低,顯系擔心房裏裝有竊聽器。”孫立人對史蒂文森說,馬歇爾1946年對國民黨貪污腐化、沒有效率、眾叛親離的批評“絕對正確”,他表示:“國軍”仍然是不錯的,亦有望“反攻”大陸,但其領導層不行。但是,孫立人的一番慷慨陳詞並沒有獲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諾,相反,卻為蔣經國的特務提供了“謀叛”的又一證據。 

  1954年6月24日,孫立人被調為“參軍長”,實際上脫離了軍隊。12月,美台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灣成為美國封鎖中、蘇的“環太平洋島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蔣介石不再擔心會與美國決裂。於是,“久蓄異志”的孫立人已成為他可以隨時、任意處置的俎上肉,“屏東事件”只是個“人造”的藉口而已。(來源:新聞午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