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 |
毛澤東是個典型的國土捍衛者。但是,1949年他接手的是一個山河破碎的舊中國。由晚清而至於中華民國,這中間中國有太多的土地丟失,有太多的主權喪失。對此,一個積弱的國家,能有多少力量在土地問題上發出強大的聲音呢?
1949年的年底,毛澤東的訪蘇行程終於確定了下來,並且成行了。他到蘇聯後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要面對蒙古人民共和國問題。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問題,因為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署了一份《關於對蒙古問題的照會》文件,並於同年11月在蒙古進行了所謂獨立的“公民投票”,外蒙古獨立,已是一種不爭的事實。而按照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國政府的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過去舊中國的一切國際協定與條約都不予承認。那麼,蒙古在蘇聯的掌控之下,能夠例外嗎?或者能夠收回嗎?如果堅持要“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並與蘇聯展開談判,中國的東北問題如中長鐵路、旅順和大連等問題,能在與蘇聯人的談判中順利獲得理想的結果嗎?
這是一場國家、民族間的利益博弈,但雙方力量對比,清清楚楚。毛澤東想收回東北的一切權益,也想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但斯大林也既想繼續保持在東北的利益,又要求外蒙古是他可以掌控的與中國間的國土屏障和可控力量。
這樣,兩個場面上“友好”與“團結”的國家,背後計算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以及利益最大化。中國只是想收回自己曾經的東西,蘇聯認為這東西在我的手上,他就不是你的東西。
終歸是要攤牌的,雙方只有相互妥協。
其實各自的底線都確定了:中國以承認外蒙古的獨立換回蘇聯人從中國的東北土地上全部回家去;而蘇聯則以在蘇美之間已經形成冷戰狀態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將中國納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借以控制和影響亞洲局勢、用來對抗美國的戰略安排為基礎和出發點,與中國結成同盟。斯大林的算法是:從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戰略目標比較起來,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是其次再其次的東西了。
但即使雙方底線確定了,且互換了關於蒙古問題的照會,同時也商量好了由蘇、蒙、中就蒙古問題各發一個聲明。但毛澤東還是心有不甘。因此,在蘇聯和蒙古發出外交部聲明後,毛只是以胡喬木的名義,向新華社記者發表了一個談話。這事,讓斯大林很不痛快,為此,在與毛的見面時抱怨了很長時間。毛澤東只是聽著,鬱悶著,“一言不發,生了悶氣”(《我做毛澤東貼身衛士十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