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際,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之時。一些普通的中國人因為某種機緣來到那裡,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的文明,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遺憾的是,中國的統治者仍然沉醉於天朝大國的歌舞升平之中,渾渾噩噩,直至被歷史和社會所拋棄。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一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親歷了中國的改朝換代,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就曾寫下了記載明亡清興的歷史著作《韃靼戰紀》,被認為是研究那段歷史的珍貴資料。與此同時,中國人在這一時期也首次來到了歐洲,1645年赴歐洲學習的鄭維信(西方人稱他為鄭瑪諾)是有確切史料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赴歐中國人。除此之外從1645年到1722年,還有3位到過歐洲的中國人最為著名,他們就是南明“外交官”陳安德、歐洲各國的上賓沈福宗和路易十四的中國翻譯黃嘉略。
陳安德——南明派往歐洲的“外交官”
1649年,南明永歷皇帝在清軍向西南大舉進攻的情況下,決定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西洋在華傳教士蔔彌格被委派為全權特使。為了使歐洲更為直觀地了解南明朝廷,司禮太臨龐無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歷阜帝的親筆信函與蔔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歷盡千難萬險,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絕接見“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國明清交戰雙方間保持中立。蔔彌格設法求法國大使幫忙,終於得以見面,蔔彌格和陳安德就將信件遞交給了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國人的介入卻使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產生了反感,而新當選的耶穌會總長古斯維斯.尼克爾又認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將會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蔔彌格和陳安德在意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間,羅馬教廷3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南明使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