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樹增看中國史:死于固守,生于變革(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0 11:42:52  


李鴻章作為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者,長期蒙受“賣國賊”之評價。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這位備受爭議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漸獲得一些較為公正的評價。
 
  王樹增稱,實際上一開始慈禧也是支持變法的,不是一開始就反對,她若反對光緒皇帝就不可能一下子裁撤掉那麼多衙門府,因為當時朝廷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下。只不過到了最後時刻,才突然發現這個變法的最終目的威脅到了她的權力,這是不允許的。這種慣性思維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前。我的書里寫到,就是皇權永遠視權力為使命,她不可能做一個象徵性的君王,她不允許這樣做,所以說我們連君主立憲都立不了。

  戊戌變法失敗後,緊接著是庚子事件,不能說庚子事件是戊戌變法失敗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但是熟悉歷史脈絡的人都知道它有內在聯繫,一旦突然發現不對勁了,重新趕緊把大門再閂上,把進來的這些新鮮東西給滅掉,但已經來不及了,與核輻射一樣,它已經進來了,必然發生連鎖反應,這個文明在內部已經開始裂變了。於是,就帶來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情,我想應該是二十世紀初,世界上聞所未聞的事情。

  庚子事件從義和團運動開始,一直到慈禧逃亡。這個巨大的文明突然處在驚慌無措中。尤其是這個大門被人用武力重新撞開以後,湧進了一幫陌生人,主人不知所措,反抗不是,不反抗也不是,乾脆棄家逃跑,把家留給別人了。其中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教訓是:不但不能關門,更不允許你開門後再企圖關上,關門是不可能的。

  緊接著的是庚子事件當中一個著名的事件,叫做東南互保。我用很大的篇幅寫它,當時以長江為界,北方整個經濟和政治運作還是那個舊樣子,還是皇權體制,但是長江以南開始不一樣了。為什麼?開放了。我們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它們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強迫我們開放口岸,互通貿易,上海、南京、蕪湖、武漢、廣州等等。開口岸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是資本主義所有的那種萌芽狀態的東西,包括參加世界貿易流通,包括民族工業,我們的民族工業就是在這些口岸起步的,給中國引進了先進的工業,大工業的概念,大貿易的概念,使中國基礎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民族資本階層,甚至出現了產業工人,這些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北方的義和團運動,是在帝制指導下的那個層面發生的,與南方那些官僚們的近代理念是不一樣的。李鴻章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朝廷支持下的這場北方的騷亂,是落後的,是有違國際法準則的。這要是前推50年,不大現實,敢於抗命違旨,那不掉腦袋了嗎?但是要知道,這時門已經打開了,先進的政治理念沖進來以後,帝制的權威開始瓦解。瓦解的速度如此之快,快到什麼程度?快到了10年以後帝制就消亡了。

  提及到爭議文物關於李鴻章,王樹增說:很多人說李鴻章是大賣國賊,那真是“抬高”了他了,他不過就是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能把國賣了嗎?太奇怪了。我說,他之所以能戴上賣國賊這個罪名。第一,是比他權力大的那些當權者們推卸責任;第二,普通老百姓不敢罵皇上、罵個大臣總是可以的。不然,國史上那些屈辱的事,指責誰呢?說實在的,《馬關條約》的談判要不是李鴻章在那兒死盯著,指不定什麼結果呢。

  他是最早參與大清國對外談判的大員,也使他成為朝臣大吏中最深刻瞭解洋人稟性的人。在給朝廷的奏折里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講,帝國已經沒有絕對封閉的國防,西方勢力不但在文化上對帝國進行侵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顛覆和侵佔帝國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國製造事端,多國一起要挾。列強的“友好”和“野心”從來都是摻雜在一起的,帝國必須保持極大的警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的觀點是從全球貿易往來的角度闡述的,這讓百年前和百年後的人都感到驚訝。中國人讀史有一個毛病,叫做“因人廢事,因事廢人”,不是黑就是白。這種戲劇情結使中國人常常混淆戲劇狀態和現實狀態。和平時期,它是社會的潤滑劑,使這個民族渾渾沌沌,相對穩固。但是到了歷史轉折點和非常時期,這個文化就顯得丑陋了,非常脆弱。庚子事件就是一個,義和團也是一個,很脆弱,顯得很荒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