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樹增看中國史:死于固守,生于變革(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30 11:42:52  


圖為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
 
  至於洋務運動以來的文明成果,我們至今還在享受。我說歷史是在不斷延續下來的,沒有早先的那些“清流黨”,那些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開明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吏們,哪有近代和當代中國?

  辛亥革命:飛躍性的變革

  人類歷史上的每個發展階段都是不完美的。辛亥革命也不能稱為完美的革命。辛亥革命割斷了君主制的紐帶,卻催生了新的特權階層:官僚軍閥、壟斷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寡頭集團,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民生塗炭的時期。

  我們要學會容忍歷史的不完美。儘管當時的仁人志士絕不容忍。他們不能容忍的不是歷史的缺陷,而是人格的缺陷。他們認為中國的衰弱,是人的衰落。中國人的衰落的表現是:依賴聖君賢相而不講獨立自主,固守有餘而創造不足,重臣民義務而輕公民權利,只有人治思想而無法制思想。(即將出版的《1911》,王樹增)

  被問及庚子事件後十年發生的辛亥革命和之前的變法最大的區別時,王樹增說:戊戌實際上有一個樣板——日本的明治維新,戊戌變革就是想原封未動搬過來,甚至皇帝的變革上諭都是按照明治維新的樣式來的,康有為和梁超呈給光緒的那些變革文件,都是從日本抄來的。包括它的官制改革、體制改革,甚至是憲法,幾乎就改幾個字而已。我們終於知道了,日本這樣一個彈丸之國為什麼這麼厲害,近代中國與其幾次交戰都吃虧了。因為它變法了,政治推進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它保留了皇室,我們的變革者認為這是最適合中國的,君主立憲制適不適合中國,現在暫且不考慮,那時候還沒有明確君主立憲在政治體制上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層次。其實那時只不過在皇權的框架之下,引進了一些具有政治文明進步意義的做法而已。當然,那時也涉及了社會的政治權利,公民的權利,自由、平等這些理念。我想,也就僅僅是這個層面,至於國體是變成君主立憲制,還是民主立憲制,是美法式的,還是英德式的,都還沒涉及。

  到了辛亥革命,已經遠遠超出了康有為那時的層次,直接提出來要建立共和。共和是什麼概念?共和制是否定帝制的,就連君主立憲制都拋棄了。這是一個最大的區別,是一個飛躍。

  我個人認為,戊戌變法雖然僅僅觸動了帝制一點皮毛,也是具有合理性的,因為變革需要一點點變,不能窒息變法。

  19世紀80年代,正是地理大發現的時候,也就是從15世紀到19世紀。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度,最終失去了躋身世界地理大發現並隨之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要知道中國是很早就掌握了製造和駕馭舟楫技術的國家。儒家講“閉門思過”,我們“閉門”做到了,“思過”沒做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