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挪威機器人初創公司1X科技推出家用雙足人形機器人NEO Beta可衝咖啡、叠衣服、遞送物品,儼然一位“機器人管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等推出家務機器人原型Mobile ALOHA,能完成做滑蛋蝦仁、拉拉鏈、幫助人剃須等“高階任務”;中國優理奇機器人科技公司正在逐步推進機器人“進家”計劃……
已在工廠、商超、餐廳等場景逐步落地的機器人,目前還沒有“敲開”普通人的家門,但最近一年來該領域的新進展,讓人們再次燃起對機器人“進家”的希望。
高需求 難上崗
面對家政、育兒、養老等龐大的需求缺口,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期待越來越高。然而,此前家用機器人主要停留於廠商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與宣傳片中,在各大展會的亮相也只是“驚鴻一瞥”。
家用機器人為何遲遲沒能“進家門”?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家用機器人落地面臨的挑戰,那便是“家庭場景複雜多變,人類需求千差萬別”,這對於機器人泛化能力要求極高。
“相比工業場景,家庭場景中的機器人需要具備很強的適應性,既要能夠處理不同的任務,還要確保價格落在用戶可接受的範圍。”優理奇機器人科技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豐瑜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工業機器人已被廣泛用於自動化生產、汽車製造、物流等領域,服務機器人也逐漸在一些商超、餐廳用於導購和點菜等。由於技術難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家用機器人雖然落地相對滯後,但是發展空間巨大。
在優必選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劍看來,智能製造是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商用服務場景是機器人最快應用的市場,而家庭落地場景則是機器人最具潛力的應用市場。
路線圖 多樣化
推動家用機器人落地,什麼才是“最優路線”?不同企業實現路徑各異,但大家的普遍共識是未來3到5年,家用機器人一定會在部分家庭場景中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