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閻錫山:民國政壇“不倒翁”(罕見珍貴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4 09:38:51  


閻錫山是《時代》周刊1930年5月19日的封面人物
  在風雲變幻、政壇人物走馬燈式地更換的民國時期,奉行“中的哲學”的閻錫山,卻是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在山西掌權達38年之久的人物。但是,“中”是手段,隨著形勢和利害關係的變化,閻錫山立場可以隨時變換;閻錫山最終還是在人民解放軍的凱歌聲中,結束了他在山西的統治。

  夤緣時會出任都督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號龍池,1883年10月10日(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

  9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

  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字子明)到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投機。1900年在一次投機中慘敗,負債兩千吊,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債。金融投機雖然短暫,但卻為閻錫山後來進行政治活動積累了原始經驗。

  1902年(19歲),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

  19O4年(21歲)被保送到日本留學,先入東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響下,他於1905年10月加入同盟會,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制訂了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1909年,26歲的閻錫山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當年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當時陸軍部提出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任,閻錫山在幾個月之內即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在此前後,閻錫山同其他同盟會員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把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基本上掌握在同盟會員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辛亥武昌起義後,在太原的同盟會員密謀響應,但因新軍有槍無彈(當局害怕起義收走了子彈),未能發難。10月28日,第八十五標奉命出發南下平亂,領到了子彈,閻錫山等同盟會員當即決定起義。29日晨,該標同盟會員楊彭齡、張煌等宣布起義,公推管帶姚以價為起義軍總司令。起義軍攻入城內,殺死山西巡撫陸鐘琦,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都督。(時年28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