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文萃大觀 ->> 社會 】 【打 印】 
別讓“班味”拜年消息成為“甜蜜負擔”
http://www.CRNTT.com   2025-01-27 14:12:45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我怕年三十的鞭炮聲太響,所以提前為你送上祝福”……隨著春節臨近,漫天的拜年消息重現江湖:或是AI味兒十足的打油詩,或是“吉祥如意”“花開富貴”的表情包,甚至很久沒聊的微信網友突然彈出“一年一句”的祝福對話……不知從何時起,原本飽含溫情、傳達心意的拜年消息,多了一點打卡式的“班味”。

  來自上海的小趙初入職場,在她看來,人際交往中發拜年消息必不可少,可給誰發、不給誰發令人頭疼,都發就只能“除夕夜陪手機過”。來自湖南的老陳則有另一種困擾——工作多年的他,每逢除夕便要經歷一整天的信息轟炸,其中不少是衹有一面之緣的“微信網友”。“知道大家都是好意,但一天下來確實應接不暇,容易錯過重要信息不說,逐條回復更是讓人頭疼的大工程。”

  除了數量困擾,一些拜年消息的內容也成為槽點。過年時打開微信,滿屏的祝福消息時常格式相似、內容相近。有的是吉祥話的排列組合,有的是網絡流行語的批量套用,更有甚者在復制粘貼文案時忘記修改名字,一時間尷尬不已。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千篇一律,缺乏溫度與個性。當除夕夜被這樣的消息轟炸,手指會機械回復,心中卻再難泛起漣漪。

  時代在變,習俗在變,但過年祝福的真情實感不應改變。從古時的登門問候,到如今的在線祝福,拜年的初衷始終是溫情與善意。在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日,不能讓拜年消息成為負擔,而應讓其回歸祝福的本質,去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價值。

  對於發送者而言,放下對發送範圍面面俱到和消息內容文采飛揚的執著,重拾真誠用心的底色,在對話中聊一聊共度的時光、問一問近來的情況,簡單真誠的祝福或許更能觸動人心。接收者也不妨調整心態,只要感受到對方的那份心意就好,哪怕是面對欠缺誠意的群發短信,或簡短回復,或一笑了之,別讓自己成為“被短信困住的人”。

  春節是千家萬戶的團聚時節,別讓“班味”拜年消息衝淡了這份美好。在這個蛇年春節,不妨拂去形式的束縛、守住真誠的用心,讓祝福消息重新成為連接人心的溫暖紐帶,在每一句真摯的話語間感受純粹的祝福與歡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