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人民網報導,當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熟悉的旋律又響起,當“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再次開啟、村口的凝望終於迎來團圓時刻,年來了。
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在“春節”申遺成功、在國際上綻放新光彩的今天,也還有人覺得“年味淡了”。但更有人在思考,年味到底是種什麼味?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諺裡藏著答案。曾幾何時,年是“忙”出來的,從掃庭院、備年貨、貼春聯,到祭祖宗、逛廟會、走親戚;年也是“盼”出來的,盼著吃上平日裡吃不到的雞鴨魚肉,盼著穿上平日裡穿不上的新衣服,盼著新置辦的家當能閃亮登場。人們忙碌著、憧憬著、喜悅著,時光慢慢流淌,氣氛漸漸濃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種感覺縈繞,大家沉浸其中,體會到巨大的滿足感。
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春節”,有一個頗有意味的後綴: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它包含了一系列儀式感很強的活動,積澱著物資匱乏年代的集體記憶,契合著鄉土中國的時代脈動。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關於年味的感慨,更多的是見證了新時代歷史性成就與變革後,對農耕文明的回望、對舊日時光的懷念,而後在辭舊迎新中吐故納新、開啟新的進發。
曾經,“吃頓餃子就是年”,今天,四時蔬果、魚蝦肉蛋成為餐桌“常客”,人們不必等到過年才能大快朵頤,反而要為“每逢過節胖三斤”而苦惱;曾經,進入臘月就“全家總動員”、進進出出籌備年貨,今天,電商平台全球好物任君挑選,“小時達”“半日達”“次日達”等輕鬆實現……
從物質生活角度看,說年味淡了,其實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各類商品琳琅滿目,容易挑花眼,不知挑哪個更好;過年的方式多種多樣,不知選哪種更合適。老年人常跟晚輩說,“現在每天都像過年”,曾經過年才能享受到的美好,如今已融入了閃光的尋常日子。
曾經,家人們圍爐而坐,看電視、嗑瓜子就是精神生活;今天,“文化大餐”烹出幸福年味,非遺與冰雪運動浪漫邂逅,博物館與圖書館共啟新春之約,人們暢享“精神盛宴”。曾經,“父母在,不遠游”,回家過年是所有游子的心願;今天,“父母在,一起游”,“流動的中國”不再山水迢迢,“平安中國”安全感滿滿,“反向過年”、旅遊過年、“南北互跨”等成為新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