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文萃大觀 ->> 社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古城結構的“數學之美”
http://www.CRNTT.com   2025-03-22 17:50:45


  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作為人類重要的生息聚落類型,城市容納了最為眾多的人類居住空間。居所作為一種建築類型,既是城市歷史、社會制度的縮影,也是居住者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的物質呈現,甚至是個人身份歸屬的精神空間。

  北京古城是“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是我國最重要的城市和建築文化遺產之一。從城市結構的角度審視北京,自元至清,除了以氣魄雄偉的中軸線為依據產生的“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從整個老城、皇城,到王府、四合院,還有著共同的營造邏輯和類似的結構特徵,使得北京古城的城市建設呈現出高度秩序化且可延伸、可變得更加密集的清晰的“分形結構”,有一種數學上的美感。

  元大都營建之時繼承並發展《周禮·考工記》的規劃理念,將宮城以外的城市用橫縱主街劃分為50個規整的坊;坊又被東西向小街劃分為南北距離等寬的胡同,胡同進一步被細分為院落。這種層層細分的結構,在明、清的內城得以保留並延續。

  宮城內的布局則更嚴密。傅熹年先生曾在《中國古代建築十論》中揭示北京從內城、故宮、前後三殿到後宮居住區之間成比例的同構關係,其中也暗含同樣的結構。這種結構把四合院——一種“圍合住宅+庭院”的單一家庭居住空間模式——作為最小單元,以其為原型,在不同尺度下變化,為廷、為宮、為坊、為城。每一級單元均由下一級組構,自身又構成更大單元,呈現分形特徵。單跨、多跨、合院結構的層層嵌套,契合中國古代的權力制度,也映射著儒家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清代後期至今,傳統北京的城市形態在不斷更新的社會環境中變革。在北京老城邊界即現在的二環路以內,得益於過去路網、水系的決定性影響,加之後來老城保護規劃的努力,老城肌理仍依稀可見,但傳統合院民居卻未能幸免於破壞與敗落。

  作為城市結構的最基本單元,歷史上的北京四合院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元代、明清、民國、1950年以後。從元代至民國階段的改變,實際上是人口不斷集聚帶來的城市結構有序加密,北京特有的分形結構顯然支持了這種密集化過程。這幾個階段,胡同與街巷數量均穩步上升,每個四合院依然保持著容納一個家庭的“獨戶獨院”模式。1950年後,由於城市人口增長、住房緊缺和“經租”政策的施行等,四合院的單一家庭模式不復存在,胡同數量趨於停滯,街巷數量則劇烈增長,北京四合院逐漸演變成“大雜院”,居民自發“占院而建”以擴充生活空間。儘管老屋肌理尚存,但圍繞合院展開的住居文化已漸漸遠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