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敲年鼓、印春貼、舞龍獅……首個“非遺版”春節臨近,各地紛紛端出豐盛的“非遺大餐”。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介紹,此前,文旅部推動全國策劃開展近7000項非遺傳承實踐和傳播展示活動,重點推進10項“非遺賀新春”系列活動,讓遊客暢享首個“非遺版”春節。據瞭解,圍繞非遺保護傳承,將先後舉辦“古城過大年”、“點亮中國燈”蛇年燈會燈䌽展示、“趕個年味集”蛇年非遺大集、“年畫進萬家”、“文脈頌中華”春節非遺宣傳推廣等民俗文化活動,河北、江蘇、四川等地將舉辦一系列主會場活動。\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
2025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的首個春節。為傳承弘揚春節文化、促進消費拉動經濟、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和旅遊部統籌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2025年春節主題文化和旅遊活動,包含七大板塊27項主體活動,涵蓋惠民文藝演出、公共文化服務、非遺體驗展示等重點領域。
非遺館里過大年 盡享“饕餮盛宴”
當前,“非遺館里過大年”的IP已在各地圈粉。據胡雁介紹,各地非遺館舉辦相關展覽,展示互動體驗活動,共同打造非遺館里過大年品牌。敲年鼓、印春貼、猜燈謎、舞龍獅……在北京,正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出的“過年──春節主題展”呈現出一派熱鬧歡騰的景象。
大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約2600平方米的展廳中,從冬至、臘八、小年,到除夕、春節,再到元宵節的各種年俗活動環環相扣、輪番上演,串聯起來自全國各地的120餘項春節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融入不同地區的特色習俗、還原百姓的生活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