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7月15日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初始資本為1000億美元,同時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規模也將達1000億美元。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金磚國家的合作和重要性已經提升到一個不同的水平。這確實是金磚國家合作的里程碑。
中國網評論指出,金磚國家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國際儲備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彼此間的貿易額占全球的17%。不過金磚國家的金融權利與此相比卻嚴重不足。據統計,在世界銀行,“金磚國家”總共只有13%的投票權,而美國一家就占15%;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金磚國家”表決權的總和不過11%,而美國卻擁有近17%。因此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說,有著替代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部分功能的意味。如果未來運轉順利,將促使現有國際金融機構體系進行自我變革。
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從性質和功能上說,是金磚國家合作的政策性銀行,應對的是國家境內大型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的長周期資金支持。從更大的角度說,對重大項目的資金支持其實就是對金磚國家的穩增長起到兜底作用。近年來,金磚國家的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做世界經濟穩定之錨意義就在於此。
從2010-2011年,相對於低迷的西方經濟體,金磚國家經濟表現得十分靚麗,被稱為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特別是巴西和印度,增速大有逼近和趕超中國之勢,不過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當時,大量熱錢湧入新興市場尋找投資機會,不斷抬高了這些國家的資產價格水平。不過,這種態勢並沒有持續很久,隨著美國經濟復甦,美聯儲縮減量化寬鬆規模,美元大幅度流回美國,造成了新興市場資金短缺,同時推高了本國的通脹。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經濟相繼陷入了困境,在2013年經濟增長率都不足4%。
面對這樣的形勢,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就顯得尤為及時。它們能夠盡可能地聚集五國優勢,減緩外界特別是美元匯率、利率大幅波動對金磚國家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並最終實現金融穩定。金磚國家面臨的形勢各不相同。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對發達經濟體出口乏力,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與此同時,中國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卻不得不投資低收益的美國國債。而俄羅斯、巴西都是資源型大國,基礎設施卻年久失修,嚴重老化,但苦於缺乏資金,無法實施大規模改造。印度和南非也存在類似問題。因此,金磚國家經濟結構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為今天的合作奠定了基礎,這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有利於實現這些國家產業升級。
有媒體評論稱,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建立,標誌全球最重要的五個新興經濟體開始採取實質的措施挑戰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霸權。這稍微有點言過其實。由於五個國家的貨幣都並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國際化,因此使用美元仍然是較為現實,也是各國都能接受的選擇,這從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美元注資就可以看出。不過把銀行總部設在上海將有助於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並進一步促使人民幣國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