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捐贈總額連續下降”拷問慈善公信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23 13:55:07  


郭美美事件發生後,公衆通過慈善組織進行的捐贈大幅降低。
  9月21日上午,民政部在深圳發布《2012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 “社會慈善捐贈總額連續下降”這一現象表明,近年來系列慈善危機事件,讓公益慈善機構接受的捐贈降到“冰點”,透明度不夠傷害了社會慈善事業,特別是一些對捐款去向不明的質疑,如郭美美事件等系列危機事件的持續發酵,引發了社會慈善事業嚴重的信任危機,基於此,導致慈善捐贈大幅度倒退也就不足為怪。

  社會慈善捐贈總額連續下降,拿什麼來“醫治”呢?在筆者看來,重建慈善公信無疑是最佳良方。

  首先是將慈善公益組織的監管納入法律的框架。要讓慈善事業真正成為“玻璃缸裡的魚”,必須讓“慈善捐助”做到法制化、制度化。

  其次是慈善信息要公開透明。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度不夠,也是影響社會捐贈熱情的一個重要原因。“醫治”捐贈下降,重建慈善公信力,信息的公開透明是必須做的事、且要下大力氣做好的事。

  再者,不妨考慮引入第三方機構。在國外,美國慈善業的規範,與第三方評估機構所起的作用分不開。德國為了規範慈善機構的運作,設有兩家獨立機構,負責監督善款的使用情況,它們通過頒發“捐助徽章”的形式認證募捐資質,由於公眾認可這兩家機構的權威性,獲得其“捐助徽章”的慈善組織比未獲認證的組織更受公眾信賴。如果我們的慈善事業也能在外部監督方面引入第三方機構,這對於重建慈善公信力將有大裨益。

  當下,慈善面臨公信力大考,已經到了不容小覷的地步。慈善公信力的恢復雖然需要一個過程,但我們總不能把這個過程看得太長。唯以只爭朝夕的行動,在重建慈善公信力上下工夫,慈善事業才有望煥發“第二春”。(時間:9月22日 來源:三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