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出的購房補貼惠民政策,給予購房者一定的財政補貼,乃是想刺激居民購房消費需求,同時也可以消化樓市庫存,緩解開發商庫存壓力。購房補貼政策應該是拿財政資金去給市民優惠,不能成為投機者、開發商的炒房倒賣工具。很明顯,一個人購買44套住房,遠遠脫離正常消費需求,這不是為了解決居住問題,而是炒房牟利,或者替開發商套現。此種行為,不該予以鼓勵和支持,需要加以限制,豈能給其發放財政補貼,這不是在拿納稅人的錢支持投機者嗎?
不久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是明確要求遏制炒房者的投機需求,讓房子去金融化,去杠杆,回歸居住本質,不再成為“脫實就虛”的金融工具,從而引導資本進入實體經濟。在今年一綫城市樓價暴漲之後,從中央到地方,均認識到控制樓市投機炒作的重要性,各地又紛紛出台調控政策,為瘋狂的樓市降溫,抑制炒房行為。
而六安市的購房補貼政策卻縱容投機資金,淪為炒房者的牟利工具,一個人購買44套住房還拿補貼的怪現象,豈不是荒誕至極?此事與中央調控樓市的思路相悖,理應予以叫停,并彌補政策漏洞。雖然此購房者“票據手續齊全,并未違規”,但其行為并非真實購房自住需求,乃是赤裸裸的投機炒作行為,僅從購房數量就可以簡單判斷出,這樣的購房行為,已脫離市民合理需求,應堅決制止,豈可一路開綠燈,還讓其順利拿到財政補貼。
目前,國內住房投機之風盛行,住宅被金融化,許多房子變成融資工具,大量住房閑置浪費社會資源,造成資源錯配。巨量資本流入房地產行業,經濟呈現“脫實就虛”的狀態,房價多年持續上漲,導致營商、生活成本上升,實體經濟苦不堪言,民衆亦負重難行。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家站出來訴苦,“曹德旺跑了”事件引起社會密切關注,雖然曹德旺沒真跑,但大家都在為制造業的高成本抱不平,其中土地成本、房價要占很大比例。
類似六安市這樣的“一個人購買44套住房”拿補貼案例,應該予以高度警惕,惠民政策被投機者利用,會浪費財政資源,助長投機炒作之風。可見,無論是從貫徹中央打擊炒房之風,還是為了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為經濟轉型升級保駕護航,各地政府都應慎重對待樓市,不應出台鼓勵炒房的政策;盡快糾正不合理的或錯誤的政策,彌補相關漏洞,避免被炒房者、開發商鑽空子。(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江德斌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