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族復興指數需對接公眾感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7 11:36:35  


  對復興指標進行量化,應該沒什麼疑問。問題在於用什麼樣的要素及其內涵來參與量化。

  針對公眾質疑“2010年中國即完成62%的民族復興任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就復興可否量化、何謂偉大復興、五年何以復興16%等焦點問題作出回應。這些回應,從其研究領域看有其合理性,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卻與公眾感受有較大距離。

  實現民族復興,本是國人的最大共識。但如果在闡釋或研究上對復興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如果專家認為如此這般就算復興而公眾卻不認同,顯然不利於凝聚共識。民族復興作為100多年來無數人的夢想,決不是虛無飄渺的主觀悅感,而必定有著很切實的內涵。只有在一些基本標準、要素和目標上明確共識,才有利於朝著它奮進。

  民族復興,當然不是達至歷史上萬邦來朝的漢唐盛世,也不是獨雄於當今世界。復興即是恢復興盛之態,這個興盛,究竟是沿著歷史縱軸去和自己的過去比,還是沿著當今世界的橫軸去和其他國家比?如果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參照系都不太科學,那又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坐標系?

  1820年,大清國的GDP是全球的1/3。然而20年後,GDP只占世界5%的英國即發動了鴉片戰爭。這足以表明,沒有高質量的GDP,沒有技術進步支撐的GDP,就是排到世界第一,也照樣會被宰割。同時,也表明光用GDP是無法衡量復興的。

  對復興指標進行量化,應該沒什麼疑問。問題在於用什麼樣的要素及其內涵來參與量化。專家稱,選擇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科技創新、資源環境、國際影響等六大指標。顯然,“民主政治”這一重要要素就缺失了。而在人們關切的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等要素中,又是靠什麼樣的內涵來支撐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