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誰造就了科學精英老齡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8:57:51  


  春節期間,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一時間,關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已成“敬老院”之說引發各路學者爭議。李俠根據“兩院”官網數據製作圖表,顯示目前兩院院士年齡峰值出現在七八旬之間,50歲以下院士比例很小。不少學界同行直指,代表中國科學精英的院士群體嚴重老齡化,出現了兩院貌似“老人院”的狀況。

  表面看,科學精英之所以老齡化,不外乎是,這些人大器晚成,主要科學成就多出在晚年。或者如專家所稱有著特殊的歷史因素,即“(由於)1955年評選了一次院士後就停止了,直到‘文革’以後的1980年,時隔25年後才進行了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評選院士”。

  如此闡釋,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顯然不是全部的理由。院士老齡化與按資排輩亦有關聯。2005年,被譽為“當代畢昇”的兩院院士、北大教授王選,在一次受訪時直言:“自己38歲的時候,在電腦照排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處在最前沿,但只是無名小卒,說話沒有分量;今年自己68歲,雖然3年前得了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離學科前沿更遠了,現在靠虛名過日子。”這段話既可看作王選的低調和謙抑,也能看出他的“情緒”,為何他的研究在國內外處在最前沿時,卻說話沒有分量,等到“靠虛名過日子”了,已經65歲了卻能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據研究發現,16世紀科學家發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平均年齡是50.1歲,而20世紀上半葉已降到了34.9歲,相當於提前了15年,21世紀和22世紀科學家發表著作的平均年齡預計為32.73歲和30.06歲。 按說,30多歲正是出成果的年齡,從現實看,確有不少人在三四十歲的年齡出了成果,但他們很難當選院士,連候選院士的資格都沒有,用王選的話說就是“無名小卒,說話沒有分量”。

  而在美國等發達國家,40歲左右的院士不乏其人,而在我國找不到一名40歲的院士。統計顯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平均年齡為61.5歲,這遠遠低於我國院士的平均年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不獨院士的平均年齡較高,一些重要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也比較高,比如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82歲,而2009-2011年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65歲。也許,單純盯著年齡比較並沒有太大意義,但如果沿襲論資排輩的舊習,則絕非好事。(時間:2月27日 來源:京華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