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愛心人士在蘆山縣為群衆發放救災食品、飲料等物資。 |
這幾日,除了救人之外,災區道路的擁堵成為讓全國人民揪心的一個問題,各種民間車輛的大量湧入,使得一些路段出現了嚴重堵塞,延誤了專業救災車輛的行進。受此影響,與以往幾次抗震救災不同,社會對民間救援力量出現了一些批評的聲音,“別添堵,別添亂”的呼聲不小。面對抗震救災的這一新情況,如何保護民間的熱情,疏導民間的愛心,把民間力量用好,值得我們思考。
應當承認,在大災大難面前,民間的救援力量不可或缺。這種民間力量既表現為震中災區的自救與互救,也表現為後方各種形式的捐助與支援。汶川與玉樹的經驗表明,來自民間的救援力量絕不是可有可無,災區的救援與重建、各種救援物資的捐助與發放,受災人群的安撫與疏導等等,各種慈善團體、社會組織與個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拿此次蘆山地震救援來說,一些專業性民間救援力量有效救助了未進入主流視線的零星區域,眾多互聯網公司成立的尋人平台,快遞公司對救災物資實施的免費運送,都是民間力量發揮作用的有力證明。面對天災,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共同施救,民間與官方緊密配合,有效互動,是現代社會的應有之態。
當然,要把民間力量用好,有一個大前提,就是科學的協調與指揮。鼓勵民間的善舉,絕不意味著可以不要秩序、一哄而上。在災區交通已經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後備箱裡裝上兩箱方便面就向震中進發,沒有任何專業知識也要翻山越嶺去救人,只能是給災區添堵添亂。抗震救災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精細化的分工與統一的協調調度缺一不可。要做到幫忙而不是添亂,需要引導和規範,需要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把民間力量納入到抗震救災的大系統當中,使得民間力量成為官方救援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官方和民間各行其是,各自為戰。
民間力量宜疏不宜堵。做到疏導得當,關鍵是要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統籌安排。面對災區的擁堵,震區施行了一系列交通管制,對車輛上下午分時安排,單向進出,在震區之外建立了民間救援物資統一接收點,這些都是有效的應對之舉。在時間上來說,地震救援是持久戰,最初幾天救人是第一要務,媒體集中報道,自然會引發舉國關注、各方馳援,但在這之後,災區重建,災民安置,彌合心理創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無數的社會組織與個人在聚光燈之外一點一滴地奉獻愛心,這個過程中民間力量無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如何把這幾天裡空前高漲的熱血與激情,化為以後日子裡對災區愛心的涓涓細流,需要主導救災的政府一方做出進一步詳盡扎實的安排。(時間:4月24日 來源: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