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讓市長的歸市長 文化的歸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5 12:38:13  


  由山西省文化廳主辦的“山西省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活動顯示,截至6月23日下午5時整,目前暫時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原市長耿彥波。

  什麼是文化符號?“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文化符號,是指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示。文化符號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內涵豐富。”“文化符號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是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形式。”也許這樣的定義並不精准和全面,但僅從“很強的抽象性”“重要載體和形式”等幾個要素而言,讓一位省會城市現任市長,和關公、法顯、傅山、狄仁杰等歷史文化名人,以及郭蘭英、賈樟柯、李彥宏等文娛界名人一起,共同參加“十大文化符號”評選,既不搭調,也不合適。

  可能正如評選網站所介紹,耿彥波確實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努力發掘山西古跡遺存,使很多國寶文物煥發新的生機”等方面,為主政過的山西省的一些城市,做出了貢獻。但話說回來,作為地方主政官員,在任期內做的這些事,是“分內事”。最關鍵的是,此次參加“山西省十大文化符號”評選,即便不是市長的本意,但作為參選的唯一一位本地官員,自己完全可以事先予以婉拒。他應該知道自己一旦參選,會是什麼結果。

  對市長參選的動機做出猜測沒有太多意義,我只是認為,還原權力在公共秩序中的常態角色,讓公共活動恢復其應有的生機活力,是權力擁有者與行使者的義務之一。比如對耿彥波來說,在“調查發現,大部分內地人叫不出市長名字”的背景下,通過此次參選,其本人確實能夠獲得更大範圍的公共認知度。但這種認知度的擴展,完全應該,也完全可能用其他不影響常態公共活動秩序、不會讓民眾產生抵觸心理的方式和途徑達成。參加“山西省十大文化符號”評選並高票勝出,反而弄巧成拙,惹人詬病。

  權力運行應該遵循必要而嚴苛的邊界,所有官員都應自覺養成嚴守權力邊界的意識。在不少地方的權力之手頻頻越界的情況下,針對一位官員的一次越界作為,進行口誅筆伐,也許會讓當事人感到異常委屈。但事實上,面對此則新聞刊發後網絡上的輿情反彈,此番對太原市長耿彥波的規勸,其實更是在說給所有模糊權力邊界的官員聽的:不管是經濟領域、文化領域還是其他領域,如果搞不清權力之手應該遵循何種尺度的邊界,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不介入、不參與,更不干涉,做好基本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即可。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具體到此次“山西省十大文化符號”評選就是,讓文化評選徹底回歸文化本身。(時間:6月25日 來源:長江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