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政策浪費,不僅僅在於“處長把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7 16:20:53


  論權力,論職別,國務院大,還是處長大?這似乎無需贅言。但現實卻是,國務院已經確定的政策,卻處處不能“落地”,原因在於,文件起草完成後,要按照流程在相關部門等著“會簽”,有的政策走完手續甚至等上一年半載。難怪乎,李總理嚴斥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沓。

  國務院通過了,難道還要處長把關?用李總理的話說,“這不是鬧笑話嗎?”審批程序如此繁冗,工作作風如此拖沓,再好的政策也會“沉眠”,抑或總是“運轉在路上”,也難怪乎,“政令難出中南海”一直堪稱為“中國式的痛”。

  在國務院內,在總理的眼皮子下,國務院的政策都被一些部委辦理得拖拖拉拉,在幾個處長的“把關”下,等上一年半載都走不出中南海。試問,等這些政策走出“中南海”,下達到各省、市乃至縣、鄉後,在若幹科長“把關”下,又要行走幾載?

  “政策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但這些浪費不僅僅在於“處長把關”——當中央文件或上級文件傳達到下一級行政部門時,有的領導大筆一揮,簽字之後將文件一存了之;有的坐等開會,將上級文件一念了之,甚至複印下發了之,但在執行上卻“按兵不動”。以此類推,層層效仿,讓不少利好的政策一直在“路上”,抑或在讓其“昏睡”在文檔裡。可見,所有這些,原本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有的單位是在“認真”學習和研究中央政策,但目的不是為了貫徹執行,澤潤民生,而是為了絞盡腦汁搞“下有對策”。譬如,4月16日新華社報道,為了反四風、遏止公款吃喝風,中央三令五申,嚴厲查處“舌尖上的腐敗”。但全國不少機關單位與中央政策打起了“游擊戰”,先後經歷由豪華酒店向私人會所轉移、由私人會所向“培訓中心”進軍,再由“培訓中心”向機關單位食堂隱匿的三輪“變種”,繼續我行我素,致使公款吃喝不間斷地反彈,損害政府形象,不斷刺激公衆感情。

  由是觀之,不少地方在執行中陽奉陰違,做“兩面人”,同樣沒有讓“政令走出中南海”。基於此,2014年7月,國務院曾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大督察,目的即包括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強力督察背後,也折射官員不作為已成為一種現象。

  “政令不出中南海”,國務院的政策由處長“把關”,傳達到省市再由科長“把關”,這種“奇葩”現象的存在,除了與根深蒂固的懶政惰政、辦事拖沓的陋習有關外,關鍵還在於從政理念出現偏差,在於簡政放權不到位、簡化行政審批事項不徹底。簡單說,是有些官員說改革,只是念在嘴上,只是對他人、對下級的要求,對自己身上的毛病卻視而不見,甚至諱疾忌醫。

  習總書記曾強調,“在貫徹落實上,要防止徒陳空文、等待觀望、急功近利”;李總理也曾表示,“國務院決不發空頭文件”。“政令不出中南海”、“國務院通過了卻要處長‘把關’”……凡此種種的笑話不可再繼續。這就需要,反政策浪費,不僅需要簡政放權,更需要像反腐敗那樣,對政策不及時宣傳學習和傳達落實者,對陽奉陰違、大搞“下有政策”者要嚴厲問責,如此,才有可能讓“處長、科長把關”現象不再老生常談、不再“歷久彌新”。(來源:中山日報 本文略有删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