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處長現象”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怪現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7 16:18:02


  4月21日的《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關注到“處長現象”。文章稱,西南某大企業家頗有感觸地吐槽:“中國嚴格意義上是‘處長治國’,投資環境的主要症結在處級及其以下。99%的企業家都要和具體的辦事人員打交道,各處處長、副處長直到科員,這部分人的工作作風形成了具體的投資環境。”分析此種現象,文章表示原因是,處長往往處於權力運行的關鍵位置,上級領導過於宏觀的指示,政策的模糊性和解釋的可篩選性等,常常給處長們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

  所謂的“處長治國”和“處長現象”,顯然不是這篇文章所首次提出。最近一次和“處長”有關的新聞是,在4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嚴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沓,亟須進一步簡化流程,加快簡政放權進程。“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在卻還‘卡’在那兒,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不在程序上完全顛倒了嗎?”——當部分“處長”的不作為甚至引起總理的強烈關注,這顯然已是不能再被忽略的問題。

  為什麼一些頂層早已確定的決策,總是卡在處長們那裡?系列的問題,都需要繼續的求解。我困惑的只是,真如前面那篇文章所指出的,存在一個需要被單拎出來的“處長現象”嗎?答案應是否定的。無論是政令的上傳下達,還是地方某個具體投資環境的形成,與行政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有關。換言之,在某些不作為和行政負效應的形成中,“處長”和“科長”甚至是“廳長”們,其實并無明顯區別。

  恰緣於此,將“處長現象”置於大的行政視野中來審視,才可能看清楚其本質,亦能够窺見相應的治理之道。不誇張地說,少數處長們之所以會成為行政生活中的“腸梗阻”,關鍵性的因素仍然在於,他擁有著過多對有限資源的分配能力。在一些地方,處長們往往就是當地某個治理領域的主要管理者,他不僅能決定一個企業可不可以建設,乃至可以對企業開出無法拒絕的巨額罰單。尤其是在環保、城建與審批等相關領域,處長們的巨大能量更加明顯。

  倘若只是將“處長現象”歸類於特定人群的現象,對於整體的“處長”們來說,無疑是不公平與“污名化”的,亦在無形之中遮蔽了真實的問題。正如一些觀察者所指出的,其實并不存在專屬於某個群體的不作為與腐敗問題,根本性的問題仍在於,權力者擁有過大且不受約束的權力。過大且無約束的權力,一旦反應到具體辦事或行政中間環節的“處長”們身上,就自然地出現了被外界清晰感知的“處長現象”。這是此種“現象”的所由何來,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實。

  說實話,我并不贊同將不作為與某個特定的群體聯系起來,應還原這樣一種治理邏輯:窮盡改革的力度,使權力或亞權力在任何領域都被提前限制,讓權力變得透明。本質上,“處長治國”與“處長現象”,還是權力無約束的副產品。《中國青年報》的那篇文章也說,還是要加緊在“變壞就有權(錢),有權(錢)就變壞”的惡性循環裡,尋求制度設計的突破。別指望從“處長現象”裡發現什麼新常識,我們需要做的,也許只是去務實地讓權力受到約束。(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王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