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無關點翠,事關頭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30 11:02:57


翠鳥不能人工繁殖,點翠工藝使用的羽毛都是來自野生翠鳥。
  近日網上為一副京劇表演使用的“點翠頭面”,簡直吵翻了天。據《京華時報》等媒體報道,起因是天津青年京劇團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劉桂娟在微博上曬圖,稱她所戴的點翠頭面十幾年前買就要花費12萬元,現在40萬元也買不到,是用“80只翠鳥翅膀下的一點點羽毛”加工而成。

  這番話惹惱不少網友,有人指責拔活鳥羽毛過於殘忍,也有人指責她炫富。有人憤怒地譴責:“為什麼有人,為了演出頭飾,不惜活活一根根,拔掉它們的羽毛,是一根根啊……我好像看到翠鳥姑娘,在泣血慘叫。”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究竟什麼是點翠頭面,它又是怎麼制作而成的,現在的制作工藝又是如何?

  如果不是這一場爭論,很多人并不知道什麼是點翠頭面。其實,看過戲劇的人應該見過這些傳統飾物。頭面指的是演員戴在頭上的飾物,而點翠則是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在制作過程中,會用到活的翠鳥羽毛,因其色彩鮮艶而永不退色,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不過,由於翠羽取之不易,點翠飾品歷來都是奢侈之物。據介紹,用點翠工藝制作的飾物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之,到清代更是成為宮廷後妃的時尚穿戴。

  那麼,點翠使用的羽毛是硬生生從翠鳥身上拔取的嗎?有人繪聲繪色地描述,翠鳥羽毛拔下來後只有死路一條,或者制作成標本。應該說,難免有人這麼幹過,畢竟一“拔”了之更省事。但也有專業書籍介紹稱,翠羽的獲取是“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拔”和“剪”一字之差,對事實而言,卻是截然不同。

  點翠使用的是哪種翠鳥,是否屬於重點保護鳥類,也是一個問題。翠鳥原本是國內常見的鳥類,在古人詩歌中不乏相關描述。如今,同樣是翠鳥,既有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藍耳翠鳥、鸛嘴翠鳥,也有分布廣泛的普通翠鳥。據報道,去年10月廣東警方截獲約6萬只、計1噸重的鳥類死體,其中多為翠鳥。由於不是國家珍稀動物,相關人員只受到行政處罰。無論獵捕何種鳥類,在今天都不應鼓勵,不過也要看到,在法律規定中,不同行為的後果還是有所區別的。

  何況劉桂娟也說,她這副點翠頭面是十幾年前劇團置辦的。有人撰文稱,早在宋朝就曾因“傷生”和奢侈等緣故而禁過“鋪翠”。不過,國內動物保護主義的思潮,是近些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記得數年前,報上談到動物福利的時候,還有很多人表示不屑,不理解何為動物的權利。這幾年來,為廣西某地該不該舉辦“狗肉節”,各方人士也是鬧得不可開交。可見,看待問題時,不能簡單地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判過去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點翠作為一種工藝美術,早就已經沒落了。介紹稱,盛極一時的點翠工場在上世紀30年代就退出了歷史舞台。在此前後,仿點翠工藝成為替代手段,如用孔雀羽毛、染色鵝毛代替翠羽,又如用點綢、烤藍等工藝制作點翠飾品,此外民國時期還有用進口藍色粗紋紙作為替代品的做法。據介紹,現在會做點翠的師傅“全國也沒幾個”。可以肯定,隨著技術工藝發展,替代方法越來越多,真正使用傳統點翠手法制作飾品的必然少之又少。

  這不免讓人疑問:在這場爭論中,究竟有多少人關心事實真相,而不僅是因為不滿當事人的傲嬌態度?有人批評劉桂娟“不虛心”、“不低調”,而面對網友批評,劉桂娟則針鋒相對地指責對方是“五毛”。看上去,這更像是一場無關“點翠”(技藝),而只是事關“頭面”(臉面)的網絡口水戰。在微博等公共輿論場,有些人在乎的并不是事實,而是能否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從中獲取道德優越感。也因如此,不管什麼討論,最終往往都會淪為意氣之爭。這也是這場爭論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方。

  卻不知,倘若當事人發微博時換種口氣,是否很多人感慨的不是翠鳥的命運,而是傳統技藝的消失?(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魏英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