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110周年校慶的複旦大學,連日來深陷形象片“抄襲門”事件。5月27日,複旦發布校慶宣傳片《To My Light》,被網友質疑涉嫌抄襲東京大學2014年宣傳片《Explorer》;隨後,複旦迅速撤掉該宣傳片,推出了一款“說話+祝福+表態”的傳統宣傳片,但很快又被指涉嫌抄襲慕尼黑工業大學宣傳片《Typisch TUM》。直至5月31日,複旦大學才通過微博公開致歉,表示將啓動調查并追責。
各大高校歷來都將校慶當作形象推廣和招生宣傳的契機,但從現實效果來看,複旦先後推出的兩款校慶宣傳片,起到了南轅北轍的效果——“抄襲門”事件之後,“複制大學”的標簽已經與複旦大學牢牢綁定在一起。即使如今複旦已經迫於輿論壓力公開致歉,也已經難以逆轉“抄襲門”事件的輿論風向。回顧這起風波的始末,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對複旦大學來說,為何道歉比抄襲還難?
複旦大學在這起事件中的輿情應對,基本可以判定為“不及格”。相信只要看過《To My Light》和《Explorer》的人,都很清楚複旦校慶宣傳片是否涉嫌抄襲。然而,面對社會各界的質疑聲浪,校方沒有在第一時間表態或道歉,公衆看到的是宣傳片制片人堅稱片子“根據複旦校友真實經歷改編”“創作劇本過程獨立”。撒謊式回應進一步激化了輿論,也給這起風波的輿情應對扣歪了“第一顆扣子”。
平心而論,給110周年校慶這種盛大活動制作宣傳片,參考同類型的宣傳片幾乎是一種慣例。如果有關當事人能够大方地承認事實,坦誠地向公衆解釋和道歉,這起風波或許不至於失控。然而,複旦選擇了通過媒體“洗地”,并試圖利用校友對母校的情感,結果越是急欲關上那扇“門”,姿態越是不雅。事到如今,制片人雖然承認“比較多地參考”了東京大學的宣傳片,卻依然沒有認錯和致歉。
一所百年名校,敢於公然抄襲其他高校的形象宣傳片——而且不止一次,敢於抄襲之後大張旗鼓地高調宣傳,卻不敢在東窗事發之後坦然認錯和道歉,確實有些不可思議。不過,這事如果放在當今中國的文化環境中予以審視,似乎又在意料之中。這裡的“文化環境”指的不僅是山寨成風,還指“不道歉”的文化。
現如今,很多人即使明知自己做了錯事,也沒有站出來道歉認錯的擔當。他們相信只要拖的時間够長,總會有其他的輿論熱點出現,圍觀者自然就會離開;還有一些人,出事之後不願意大大方方地道歉認錯,而是更習慣於通過一些非常手段“滅火”、壓制輿論;更有一些人,甚至將不知恥、不認錯當作了一種本事。
這種“不道歉”的文化,在高校、政府機關等行政色彩濃厚的地方尤為明顯。然而,正是因為一些人習慣於在制造錯誤和傷害之後總是不擇手段地掩飾和強辯,而不是直面問題并在反思的基礎上汲取教訓,有很多錯誤才多次重複出現。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據複旦大學外文學院教師朱績崧透露,在5月31日發布公開致歉之前,複旦大學校友會曾在淩晨群發微信,“請各位校友5月31日8:00點關注複旦大學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一起發乎內心自由支持,讓世界看看我複旦胸襟。”從這個細節來看,複旦所需要補的遠不止輿情應對技巧這一塊短板。(來源:晶報 作者:湯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