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爭搶“琅琊”折射貧困的地名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9 17:02:56


  近日,隨著電視劇《琅琊榜》的熱播,蘇魯皖三地為爭搶“琅琊”的所有權而大展拳腳,安徽滁州更是將自家琅琊山頂上的“會峰閣”改名“琅琊閣”,好不熱鬧。出於對商業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爭并非首例,看看全國遍地開花的“伏羲故裡”“梁祝故裡”“桃花源”“水簾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橫空出世的“哈利路亞山”,我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爭名、搶名、更名、改名,說到底是為了爭奪地名背後的商業利益,特別是有的地方政府將旅游業創收作為考核政績的指標,任何見縫插針的機會自然都不願錯過。觀衆總是喜歡看熱鬧的,盡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想象產物,但是有熱鬧可看,這就足够了。過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論證當地屬於“某某故裡”時往往還會搬出史籍的記載以茲佐證,現在這些手續都心照不宣地免除了。

  不過奇怪的是,同樣是發展地區經濟,同樣是開發旅游資源,我們卻從不曾見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在忙著爭搶地名,也不見法國的各地政府忙著修改地名,倒是我們的某些地方政府,還忙著搶注“東方威尼斯”等地名權。此次的“琅琊”之爭,源於一部小說,其實由小說而引發的對地名的瘋狂熱衷并不罕見。當年,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一經問世,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便成為熱戀男女的傷心之地、衷腸之所,可從小說問世至今,沒有巴黎市之外的哪個城市宣布對“香榭麗舍大街”六個字享有新的所有權。《茶花女》的故事同樣出於虛構,但是我們對“香榭麗舍大街”這個文化符號卻并未有過異議,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條大街已經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內涵,它只需作為真實的存在就能激發出無數的想象和情愫。

  反觀國內,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型建築、地名外,絕大部分的古地名,盡管歷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我們卻一知半解。盡管我們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但是作為地名支撑起來的歷史資源,在一些普通民衆的認知領域裡卻相當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沒有太多的歷史積澱,就不能為文化提供強大的支撑,也就難以擺脫被隨意替換的命運。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沒經歷過絲毫更改的地名也甚為罕見,但歷史上往往一個地名的更改變動無不經過慎重的權衡,因為改動一處地名,往往意味著在文化和政治建構上同過去劃開界綫,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點戲謔。這份慎重,往往成為地名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埋藏在地名背後的故事往往會在潛意識裡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構成的記憶對於個人和民族都無比重要。在此番利益之爭中,滁州市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為了讓影視劇中的“琅琊山”“琅琊閣”高度還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在用刻有“琅琊閣”的匾額替代“會峰閣”時,還不忘在匾額的落款處寫上“蘇軾”的大名。這莫須有的幽默和混亂的錯舛,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深諳市場規律的高人有意為之,倘非有意,這待價而沽的手法也確實精准地丈量出地名文化的貧困與悲涼。(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施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