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5 17:17:46


 
  在524名醫生中,有一部分醫生只是論文的“掛名作者”。一名被撤稿的三甲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綫記者表示,自己并非涉事論文的第一作者,目前也在了解和調查該論文的情況。據媒體調查,也有醫生表示對第三方中介機構的所作所為并不了解。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曾調研過醫院人才評價體系。他認為,學風浮躁的現象與單一的人才評價體系有關。

  在此前針對類似撤稿事件的調查中,“第三方”并不是僅僅偽造了同行評審信息。2015年,中國科協曾對被英國BMC出版社撤稿的31篇論文發起調查。據《光明日報》報道,其中29篇論文作者則承認委托“第三方”代為投稿,這其中23篇文章是由“第三方”從投稿、修改論文到發表完全包辦。

  浙江省人民醫院小兒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海嶠覺得,“這說明學術造假目前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已經滋生了一條造假的產業鏈”。他經常接到各種論文代寫機構的電話、私信,多時甚至一天五六個電話打來。

  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鬱琦曾在微博上描述:“現在很多醫院成立了論文工廠,以流水綫的方式組裝SCI文章,這樣的結果當然誇耀資本有了,晉升有了,評比時也可以‘臨床不够SCI凑’,對於醫學事業的貢獻不能說沒有,但都發在國外雜志,國內同行基本不知道,其成果也都讓外國人享用。”

單一的人才評價體系

  撤稿事件一出,一些人就此質疑醫生的道德和醫術水平。

  作為一家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李維有點為自己的同行感到委屈:“醫生會不會寫論文與臨床醫術的關系不大。”在李維看來,體制弊端不是學術不端的借口,但是學術不端行為與現行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唯SCI論”也有密切關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