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入學第一課上,來自中科院物理所的“大咖”方忠說:“同學們,希望你們選擇物理,愛上物理。”這堂課之所以引起網友關注,與另一則新聞脫不了關系:新高考下物理學科似乎有“遇冷”趨勢,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但是選考物理只有8萬人,而去年26.86萬考生中,理科報名人數16.91萬;在上海,實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也僅占總人數30%。
單純從數字看,似乎能佐證上述一些大衆觀感。然而,不要因此誤讀物理學科“遇冷”,更不能推導出新高考的某些缺點。這要從文理分科的大背景說起。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呼聲下,有觀點認為文理分科無法充分反映學生興趣度,比如部分高校招錄對文理科有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被迫”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學科。因此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公開征求意見,討論“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浙江和上海即是首批“文理不分科”的試點省市,這裡的數據波動再正常不過。
除此之外,坊間對新高考的一些誤解恐怕也起到了作用。衆所周知,新高考試點省市采用統一高考與高中學考、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相結合,除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必考,考生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這種設計的前提是采取國際通用的“等級賦分制”,原理是數學中的標准分數。操作方式是這樣的:40分起步,100分滿分,根據選考人數分21個等級,每個等級差3分,規定1%的學生拿滿分,2%拿97分,以此類推。直覺上,“等級賦分制”會造成實際得分跟卷面得分不一致,比如卷面得分70分,排名等級前10%,實際得分在90分以上,而有時候考90分,排名等級卻不高,實際分來到70分。由此,不同學科難度不同,直接導致不同的策略性選擇,具體在物理上,那些興趣度較高、專業較明確的考生更有可能選考,反而導致部分學生“畏考”“選擇性不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