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治“城市病”需質量良藥
http://www.CRNTT.com   2018-01-13 22:46:08


  2018年伊始,全國許多地方就迎來第一場大雪。據中國天氣網的信息,河南、湖北、安徽多地的降雪量都打破了紀錄,是1951年有記錄以來同期極值。用氣象專家的話說就是“60年一遇”。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雪,一些地方雖然發布預警,做了應對准備,但還是出現了一些災情。比如,合肥6個公交站台被積雪壓塌,導致多人受傷,一人死亡。在其他遭遇強降雪和降雨的地方,相信也有一些“本不該發生”的災情發生。

  每當遭到惡劣天氣,總會有災情報告,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慣例”。翻看近些年的媒體報道,不管冬季大雪、夏季大雨還是春秋大風,只要稍一猛烈,必會有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事件發生,其他如道路損毀、交通癱瘓、斷水斷電等打亂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的問題更是少不了。面對這些不期而遇的災情,我們為不幸受災的民衆揪心,也不得不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一座現代化的都市為何如此脆弱,在雨雪天氣面前竟顯得如此不堪一擊?

  現在大多數專家基本同意人類活動對自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日益具有能量的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產生的影響更明顯,加劇了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近些年不斷增多的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反厄爾尼諾現象)正在證實上述觀點。也就是說,惡劣的天氣增多將成為一種常態,人類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不過,雖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都是攔不住的事,可我們必須清楚,不管如何強調惡劣氣候現象的天災屬性,都不能回避人類應對天災的責任和擔當。必須捫心自問,在預防和應對暴雨暴雪等天災方面,我們是否已經將工作做得准備充分并且做到最好,是否尚存亟須改善之處?

  雨雪災情發生,幾乎所有城市都會暴露城市建設規劃方面存在排洪能力不足、管網不配套、日常養護不及時等問題,這可以稱為一種“城市病”。2008年發生在整個南方地區比今年更厲害的那次大規模雪災,已經讓我們體味到“發病”的痛苦了。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約有1億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100多億元。一些災害研究專家認為,每次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發生後,交通、電力、供水等公共設施普遍表現脆弱,實質上突出的都是一個質量問題。其實,若在設計施工之初就考慮到應對自然災害的問題,嚴格任何一個環節的質量標准,那麼道路就不會那麼輕易地被洪水衝毀,電力設施也不會輕易地讓冰雪壓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