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歡逛商場的人們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除了司空見慣的抓娃娃機,各式各樣的福袋機也出現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驚喜消費”的概念應運而生,說到“驚喜消費”,“盲盒”可能才是真正的主力。
嚴格意義上的盲盒,就是玩家投入少量錢後就能獲得的裝有物品的盒子,盒子裡的物品樣式需要打開後才能知曉。現有市場上的盲盒一般內含小型玩偶手辦。
有愛好者一年消費幾十萬元在盲盒上。一款稀缺的盲盒在二手市場會被炒到上千元的高價,溢價超過40倍。不少玩家對盲盒甚至“成癮”,“一入盲盒深似海”。盲盒內基本上是玩偶手辦,其消費人群本應以青少年為主。
盲盒消費熱潮背後的經濟原理無疑值得思考。盲盒的火爆具有漸進性,并不是某種單一的消費心理所能主導的。居於首位的自然是其自身價值屬性,具有較高IP價值的玩偶,是盲盒走紅的前提。
其次是網紅與資本的炒作。各類盲盒短視頻與直播,帶給觀衆強烈的刺激體驗,尤其是當主播拆盲盒時故作驚訝地進行解說時,很難不讓人產生興趣。盲盒廠商與自媒體合力營造出一股熱潮,從而推動盲盒熱度的上升。
隨著社會金融意識的提升,我們如今迎來了“萬物可炒”的年代。資本對概念的追捧已超過對價值的追求。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嘗試“空手套白狼”。某家力推盲盒的企業登陸新三板之後,迅速扭虧為盈。半年營收1.6億元,淨利超2100萬元。
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盲盒的火爆。盲盒玩偶的限量屬性,將“盲”的意義進一步凸顯。消費者探索未知的欲望,類似於“賭徒心理”。在這種情境中,人們付出的不僅是經濟成本,更有不可收回的時間、精力等“沉沒成本”。在已有巨大投入的情況下,人們還是難以控制對於某項事物的追求,“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青少年追捧盲盒,表達了他們對生活驚喜的期待,也是一種童心的延續。令人不安的是,盲盒背後的炒作者、投機者可能將消費者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變作一種資本的游戲。對於普通玩家來說,切勿盲目跟風,你怎麼也玩不過投機資金。(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盤和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