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河北尋親男孩生前曾遭網暴 鍵盤俠的狂歡該結束了
http://www.CRNTT.com   2022-01-26 17:24:11


 
  劉學州的朋友林霞(化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網絡暴力是壓死他(劉學州)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看來,網民可能會基於自身生活經歷、日常情理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價,這種評價看似客觀、公正有邏輯,但是很容易失去同情心和共情能力,甚至如果相關評論是在媒體塑造的“人設”和“情境”下開展的,則可能完全有悖於真實。劉學州的人生是悲慘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他希望找到自己親生父母,獲得來自親生父母在經濟上的一些幫助,有一個家。作為一個未成年人,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也在情理之內。但一些網民在發表評論時,會抽象地將劉學州視為一個非常理性的人,認為劉學州向父母提出的要求比較過分,或者認為劉學州的行為比較功利。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網民看似在主持正義,其實是在進行語言暴力。

  “網民須警惕在‘主持正義’中迷失,由‘說句公道話’演變成單純的負面情緒宣洩。尤其是在沒有真正理解當事人本身的情感及生活經歷時,不要輕易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貌似客觀公正的、高高在上的理性視角去評判他人的生活。”李懷勝說。

追究網暴責任 現實難點頗多

  劉學州被網暴案并非孤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暴事件不斷出現:2018年,四川德陽女醫生在泳池與人發生衝突,最終因不堪網暴自殺身亡;原中國女排副攻趙蕊蕊曾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其於2004年疲勞性骨折受傷後被不少懷有惡意的人網絡攻擊……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法律上并沒有“網絡暴力”的說法。據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介紹,民法典對名譽權和肖像權作了一些規定,比如行為人如果是為了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行為而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也有除外情形,比如捏造歪曲、未盡核實義務、使用侮辱言辭貶損他人名譽等行為。因此,是否涉及網絡暴力要看評論的程度,如果網民故意歪曲捏造事實或者明顯使用侮辱性言辭,則是網絡暴力,構成侵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