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文稱,2022年7月7日,湖南省邵陽學院官網發布《出國攻讀博士畢業返校與同類型擬引進博士名單待遇公示》,其中清一色的23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教育學)博士學歷引發關注和質疑。這23人中,有22人原本就是該校職工。邵陽學院為每位亞當森大學博士的引進花費84.4萬元,總計費用1800多萬元。
這裡首先要澄清幾個誤解:第一,亞當森大學不是有些網友所稱的“野雞大學”或“克萊登大學”,這所私立大學國際排名在600名左右,高於部分國內名校;第二,亞當森大學的學歷在我國受教育部認可,邵陽學院教職工取得的博士頭銜不是假學位;第三,邵陽學院給予相關“留洋博士”優待并不違規。正規大學、真實學歷、照章辦事,為何還能够鬧出如此大的風波?
很大程度上,相關高校依規讓這批“留洋博士”享受“引進待遇”,怎麼看都像是認認真真鑽空子、堂而皇之走捷徑。比如,在國內攻讀博士學位少說也要三四年,可他們一旦“轉道”海外高校就可大大縮短周期,并且門檻更低、畢業更易;比如,地方院校批量招海歸博士不易,但通過送本校教職工集體“委培”的方式,就輕鬆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做,對於該校的其他教職工,對於國內衆多在讀“土博士”們公平嗎?不公平。對於其他同類地方院校公平嗎?也不公平。用鑽空子的方式損害公平,難免會讓公衆上火。更何況,這筆錢用的是財政撥款,那可都是人民的血汗錢,一分錢也不容亂花。
人才是第一資源。地方院校從學院升格為大學,或者增加碩士學位授予點,通常都要看博士教職工占比。這是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硬杠杠,也是事關院校生存發展的關鍵指標。相關高校為了提高這個占比,競相出台各項扶持、資助和激勵政策,鼓勵在職職工攻讀博士、吸引校外博士入職,但這樣做見效都比較慢。有沒有快一點的辦法呢?邵陽學院引發爭議的“批量培養洋博士”,就是一種“速成術”。明面上,它也許沒有違背任何規則,但實際上卻讓人感到是地地道道的“注水術”。
“注水”容易“擠水”難。此事如何收場,還要看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態度。新聞中說,在湖南這種現象并非邵陽學院一例,也非其首創。放在全國看,恐怕也很難說這是孤例。尤其是前些年,“國際化辦學”風行,衆多國際合作辦學項目應運而生,這其中就不乏一些門檻不高、教學鬆散、幾乎是包授文憑的項目。這兩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國際辦學項目幾乎成了純粹的“網絡班”,有些學生甚至不用出國就可以拿到洋文憑。文憑都是真的,但文憑的含金量幾何,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這樣的“水貨文憑”,又該如何“擠水”呢?
對個別單位的“注水”行為,上級主管部門只需一聲令下就可馬上叫停;但要徹底堵塞“注水”通道,防範單位或個人變著花樣“注水”,必然有賴於更為嚴格的源頭治理,特別是加強對國際化辦學項目的監管,以及對國外高校辦學資質和水准的動態監測與預警。再者,對於壓在地方高校頭頂的“博士教職工占比”,主管部門也要秉持扶持地方高校發展的態度加以調整,既重教師學歷又不唯學歷、既看博士占比更看學校辦學實績,積極為地方高校減壓和鬆綁,這樣才能引導高校自覺苦練內功、堅決不做虛功。(來源:新華報業網 作者:左中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