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白鱘啓示錄: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失去它的?
http://www.CRNTT.com   2022-07-28 20:52:39


 
為何滅絕?

  公開資料顯示,長江流域分布著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魚類400多種,長江特有魚類170多種,擁有白鱀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水生生物12種。

  近年來中國已經加大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力度。1989年,白鱘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於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級”,2009年再次評估時被確定為“極危(可能滅絕)”。

  另外,白鱘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的保護物種,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一。

  盡管如此,這一切還是來得太晚了。之前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白鱘面臨著致命威脅,包括野生魚子醬和魚肉的非法貿易帶來了非法捕撈,水壩阻斷了它們的遷移路綫,不可持續的沙石開采破壞了它們的產卵場,以及栖息地喪失,等等。

  根據物種瀕於滅絕的風險和受威脅程度而評定的等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物種受威脅程度劃分為滅絕、野外滅絕、局部滅絕、極危、瀕危、易危、漸危、數據不足、需關注、未評估、不宜評估等11個級別。

  白鱘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級別後,終究還是沒能熬過“滅絕”的命運。

  危起偉是IUCN鱘魚專家組中唯一來自中國的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研究長江瀕危魚類近40年,也見證了白鱘從常見到消失的整個過程。

  “雖然我早就知道這個消息,但聽到正式宣布時仍然有一些難過。”危起偉告訴《中國慈善家》,“人類活動的加劇,特別是水電站的建設、河道工程的修建、航運的發展、過度捕撈造成的生態破壞等因素最終造成白鱘滅絕。”

  危起偉說,其中水電站是第一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