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我們為什麼要在意一條魚的生死?
http://www.CRNTT.com   2022-07-28 21:02:38


 
  早些年,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和思想認識都不具備,人類活動導致白鱘食物減少以及對白鱘栖息環境的影響,都可能是導致其滅絕的原因。等到各方面條件逐步成熟,人類想來拯救白鱘的時候,悲劇已經發生。早在2019年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就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刊發研究論文指出:預計2005年至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有關研究表明,拯救長江白鱘的關鍵時間點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滅絕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預計的滅絕時間。但實質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測、在其歷史產卵場進行試驗性捕獲調查、人工生殖技術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後開展的,“已經來不及阻止其滅絕”。對於某些物種而言,保護機會的窗口可能已經關閉。但對於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個體存活的物種而言,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

  共生,而不是獨活。我們一直都在解一道關於發展的方程式,有序合理的人類發展、和諧平衡的自然發展和綠水青山的環境保護等因子,一個都不能少。

  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前進,也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漸增強,那些在過去年代繞不過去的難題,不再是“不得不支付”的代價。近年來,我國已經加大了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護力度,對鱘魚的保護也格外關注。農業農村部陸續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2021年起實施“長江十年禁漁”。陸續出台《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我們已經從自然界的索取者向保護者轉型。

  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大,保護取得了明顯效果。如“長江十年禁漁”之後,長江幹流生態環境有比較明顯的修複效果,生物物種也得到了較好保護。但在部分支流地區,相關要求的落實仍然有待完善,物種也仍然有待進一步保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