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長江白鱘滅絕的生態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2-07-28 21:03:24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震撼的信息是,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也被提升。

  白鱘最早出現於上白堊紀,是長江中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作為生命周期長、生活空間跨度大、生態可塑性小的洄游生物,白鱘的產卵條件較為苛刻,屬於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此前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

  近年來,盡管我國不斷加大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護力度,中國農業農村部還先後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并以20公裡為網格開展白鱘的搜尋、保護工作,然而自1991年以後,都沒有再發現白鱘的自然繁殖。2003年,白鱘最後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實際上,學者危起偉研究團隊認為,白鱘很可能在2005-2010年間就已滅絕,且早在1993年就可能已功能性滅絕,即雖然還存在野外種群,但其已無法進行自然繁殖活動。

  生物多樣性對於自然資源的供給和生態平衡的維護均有重要意義,長江白鱘的滅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損失。從物種遺傳資源滅失的角度看,白鱘的特殊身體構造、歷史基因研究、仿生材料探索將戛然而止;從生態安全的角度看,白鱘的滅絕勢必影響甚至一定程度上破壞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

  白鱘的滅絕,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環境法律和政策歷來比較重視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問題,對生態安全和生態失衡的問題,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存在不足,保護力度不够。第二,人類不斷侵占自然環境。水利工程的建設阻隔了白鱘在長江幹支流間的覓食和越冬,破壞了它的栖息地。漁民的淺灘插網作業或誤捕,加劇了白鱘幼、成魚數量減少。長江中下游沿岸化工企業密集,航運、采砂、排污等活動,導致水質污染,造成河床下切,破壞了湖泊和鄰近河道中水生動物的栖息地。第三,人工繁育難度大。白鱘生性膽小且性格剛烈,被捕後拒絕進食,又由於難以獲得野生種源,極難通過人工繁育進行種群調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