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湖北日報》此前發布的一則“湖北基層供銷社恢複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經過多天發酵後有關“供銷社重出江湖”“重啓供銷社”的話題登上熱搜榜。
■ 一方面,在不少自媒體的炒作下,“統購統銷”等一些有著時代烙印的話題、詞語再度被提起。
■ 另一方面,二級市場上供銷社概念股持續走高,A股Wind供銷社指數近五日漲超10%。11月2日,部分供銷社概念股漲停,還有部分則漲幅超過5%。
■ 事實上,供銷社從未離開過我國的經濟體系。
■ 今年1月21日召開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曾提到,供銷合作社全系統2021年銷售總額創歷史新高,達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
雖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供銷社的形象僅僅是一家“小賣部”,然而在現實當中,供銷社早已經不是過去的概念。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集市
“那時候物資緊張,糧票、布票等一年發一次,大家憑票買東西,買完就沒有了。”家住湖北省隨州市的楊奶奶說道,“不過像糖果這些需求少、供應充足的東西,購買不需要票。”
和現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超市不同,在楊奶奶的記憶裡,幾十年前的供銷社裡賣的東西很少,幾乎只有日常糧油米面、農資產品和日用產品等,稍微奢侈一點的糖果都是一分錢一顆,買的人極少,“不像現在的大超市裡什麼都有,大家也都買得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