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裕仁天皇負有不可推卸戰爭責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3 11:24:10  


  中評社香港3月13日電/《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已故日本天皇裕仁在二戰中的角色一直備受爭議,前蘇聯、中國和英國等都將他列為日本頭號戰犯,但在日本,許多人相信裕仁反對戰爭,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傀儡,沒有實權。過往有多名裕仁下屬的日記或備忘錄被人公開,當中不少都是在當事人死後才公佈,他們處處維護裕仁,指他不是中日戰爭的始作俑者,企圖淡化裕仁的二戰角色。 

  社評說,九日出版的《文藝春秋》刋載裕仁生前的一名內侍小倉庫治的日記,目的其實也是為裕仁塗脂抹粉,但奇怪的是,有香港媒體據此認為“裕仁本不願與中國開戰,並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驚歎中國實力之強大大超出預想。他還曾幻想整個太平洋成為日本的天下,最終卻不得不為日本民衆遭受的戰爭創傷而流淚。”甚至說,“裕仁後悔侵華。” 

  事實並非如此。日本在一九三一年對中國發動首場戰事,侵佔中國東北三省並在該處建立偽滿洲國,於一九三七年全面侵華。日記記載,三年後,即一九四○年,裕仁已開始暗地埋怨日方的軍事專家低估了中國的軍力:“每個人都對戰爭判斷錯誤……特別是陸軍的專責部門……應盡快結束戰事,並在未來十年重整國防軍力。”但如火如荼的戰事已一發不可收拾。 

  社評指出,這一段記錄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裕仁並不是戰爭的旁觀者;二,裕仁後悔的並不是發動侵華戰爭,而是後悔低估了中國的軍力;三,裕仁並不覺得侵華戰爭是錯誤的,因為他只是想暫停戰爭,以便重整軍力。事實證明,日本在一九四一年成功偸襲珍珠港後,日記記載,裕仁表現得很高興,認為日本可以打勝仗了。日記引述裕仁說:“一旦開戰,就很難停止。你開戰時必須要小心,一旦開始,你要徹底幹下去。”這是徹徹底底的侵略者口脗。 

  日記中又披露,日本在偸襲珍珠港後不久,裕仁曾自滿地說:“我很希望戰爭結束後能到南太平洋,這應該不成問題,因為那裏將會是日本的領土。”這再次證明裕仁是支持發動侵略戰爭的,只是他覺得日本當時還沒有準備充足而已,所以他批評當時的首相近衛文朻說:“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前我十分擔心,我擔心近衛文朻看似沒有為戰爭作準備。東條英機上任後,我們則準備十足。”結果日本最後遭原子彈襲擊,裕仁得知消息後更哭了起來。裕仁哭的並不是死於戰火的那些無辜百姓,而是哭自己沒有成為世界霸主。 

  社評表示,小倉庫次於一九四○年十月十二日還在日記中寫下裕仁的說話:“中國是意想不到的強大,每個人都錯估形勢,特別是作為專家的軍官。”日記後來又記載,裕仁指出不想與中國作戰,侵華是出於日本對蘇聯的恐懼。日記稱裕仁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訪問京都一間神社時說:“我不想與中國打仗,因為我十分害怕蘇聯。” 

  這其實在為裕仁推卸戰爭責任,裕仁是在發現錯估中國的軍力後,找個藉口說,因為“害怕蘇聯”才侵略中國,如果這種說法可以成立的話,那麼任何國家都就可以說因為“害怕美國”,而不得不攻打日本嗎? 

  社評說,今次披露的日記無疑是想淡化裕仁的二戰角色。因為一般人認為,小倉庫次與普通侍從不同,他出身平民,故其記述客觀和冷靜。《文藝春秋》去年便曾刋登宮內廳長官富田智彥的私人備忘錄,指裕仁對靖國神社於一九七八年決定開始供奉甲級戰犯的舉動“強烈不滿”,並說這就是他從那時起不再參拜神社的原因。但這次日記內容正好說明裕仁負有不可推卸的戰爭責任,裕仁在日記中說,他擔心當時的首相近衛文朻沒有為戰爭作準備。 

  他認為“東條英機上任後,我們則準備十足”。歷史證明,接替近衛當首相的正是東條英機,而東條英機把侵略範圍從中國擴大到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正好符合了裕仁的設想。所以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應該譴責裕仁這個頭號戰犯,而不應為他塗脂抹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