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台灣與南韓半世紀來的經濟發展競賽,最新的戰報出爐,台灣不僅落敗,而且是大敗;不但已經大敗,就目前的情勢觀之,還會愈輸愈多,愈來愈瞠乎其後。
昨天的社論已經明白指出,在1960年代直至1980年代末,台灣的經濟可說是叱吒風雲,年平均成長率高達9.4%,遙遙領先韓國的8.2%;因而每人所得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但西元2000年以來,台灣的年平均成長率大降至3.7%,而韓國則仍能維持在5.2%;加以近三年台幣對美元的幣值大體不變,甚至還略有貶值,韓國則對美元大幅升值8%,使得台灣以美元計算的每人所得前年首度敗給韓國,去年韓國超過18,300美元,比台灣又高出近2,000美元,而且由於雙方經濟成長率的差距,台灣的頹勢還將更進一步加劇。台灣終於輸給了韓國。
社論說,然而台灣自始至今,根本就不該輸,因為台灣在每一個方面都穩操勝算。從半世紀前開始加速發展之初,台灣就首先起步走上正確方向;韓國則是數年之後受到啟發,才極力追趕效法,年年派專家赴台觀摩取經。這個領先優勢,正是韓國要到半世紀後才能追上台灣平起平坐的關鍵之一。
除了提前起步的優勢之外,在發展方向的掌握上,台灣也遠勝過韓國。台灣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楬櫫“出口導向發展策略”,以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原材料與半成品,配合島內廉價勞動資源加工出口推動經濟發展的所謂“台灣模式”,近20年來為以中國大陸執其牛耳的眾多開發中國家大力效法,一時掀起舉世全球化的風潮,衝擊全球經濟結構,也為世界經濟注入巨大活力。
社論說,韓國於追隨台灣之初,也全力奉行此一有效推動開發中國家高速發展的成功策略;唯十餘年之間即改弦易轍,以日本為師,全力走向大財閥控制的重工業發展模式,以政府的公權力大手挹注大財閥助其加速擴張,而以中小企業橫遭摧殘,及經濟效率大為低落為其犧牲。這種揠苗助長的霸道手段,正是韓國於過去數十年經濟成長率始終在台灣之下,直到近年來台灣自毀長城,才略勝一籌的重要原因。
韓國於1970年代幡然轉向大財閥、重工業的發展策略,跟日本一樣,也讓公權力與財閥利益糾纏不清,政風敗壞、官商勾結,使市場機制之運作失去公平性與效率性,資源之配置逐私利而非公益而轉,造成經濟發展一個重大的負向誘因,為整個社會、民心埋下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遠處東北亞的韓國亦遭波及而致經濟頓時崩陷,其根源即在此。
凡此種種,都是2000年之前韓國經濟的偏差,乃至禍根;幸而在這幾方面,台灣幾乎都未蹈其覆轍,因而台灣勝出,韓國落敗。但1997年韓國的經濟危機,卻扭轉了兩國發展的軌跡;韓國撥亂反正,台灣則自貽伊戚。
社論指出,韓國於金融風暴引爆長期埋下的定時炸彈幾乎炸垮整個經濟之後,被國際貨幣基金強行扶助及整頓,令其舉國上下深以為恥;其後乃勵精圖治,努力扭轉過去的種種偏失,端正吏治,清除官商勾結;大刀闊斧砍斲大財閥無效率的龐大軀殼,極力提振經濟效率。結果被金融風暴打到谷底的經濟,反而獲得更大的回升空間;過去偏差策略建立的巨大財閥,反而獲得極重大的規模經濟,可以全力發展品牌、投入研發、建立行銷管道,因而在先進國家之外,成為獨樹一幟的強大打擊部隊,讓規模偏小的台灣企業不敢輕攖其鋒。
然而同一時期的台灣卻有截然相反的表現。台灣以較健康的體質僥倖躲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全面襲擊,卻因而不願正面解決問題,反而抱持能拖則拖,敷衍苟且的心態讓許多問題暗中醞釀成為巨禍。當韓國努力濯清吏治時,台灣反而見到公權力向市場、財閥伸出黑手,官商勾結問題層出不窮。當韓國利用規模經濟攻占國際市場,台灣卻極力阻止台灣企業運用大陸廣闊腹地營造規模經濟決戰全球市場。當韓國不顧文化隔閡、產業劣勢,全力進攻中國大陸市場,由藉藉無名的邊緣競爭者,倏然壯大為數一數二的市場占有者;台灣卻努力設置重重險阻,拚命將一切優勢化為劣勢,天大的機會轉為天大的危機。
社論指出,台灣就是這樣領先半世紀後,終於輸給了韓國。但台灣一點都不能責怪韓國;因為一切都是禍由自取,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活生生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