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王金平未來若是自嘗苦果,那是活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6 10:26:34  


一個擺明了“傷敵零分,自傷十分”的議題,國民黨內永遠有人樂此不疲的玩,未來若是自嘗苦果,恐怕也只能說是活該!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為了爭取初選提名,台灣朝野兩黨最近都陷入幅度不小的爭議。民進黨主要是為了喬初選民調的排藍幅度,而國民黨則是陷入王金平所拋出的“少數族群統治多數族群”的議題紛擾中。某種程度上這兩組爭議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假議題,虛妄性質大過實質,但經過發酵後卻能在政治實踐上產生實質作用。譬如說執政黨剛通過的區域“立委”折衷排藍條款,已經成了實質的“排新系條款”,而王金平所拋出的族群議題,則形同預告馬英九未來終究擺脫不了血統身分政治不正確的質疑。 

  由於這兩組爭議所包裝的,其實就是兩大陣營內部權力角逐的矛盾,用民主、多元或公平等價值對他們進行召喚,已經證明是對牛彈琴。畢竟如果民調排藍幅度的大小,確實能夠影響民進黨內派系的浮沉,如果族群背景的訴求,確實可以影響特定政治精英的出線與否,那麼誰還會理你在價值上對不對、該不該?誰還會顧慮所可能付出的代價?過去一段時間已經證明,當政客被權力慾迷惑心智的時候,苦口婆心對他們訴求價值,這個作為的本身就像個笑話!所以在這裡我們不想再談什麼價值,換從實際利害的角度,檢視朝野政黨若繼續綁死在這些議題上,究竟是圖利了自己,還是對手? 

  社論說,排藍民調的實質,其實並不全在排除新潮流系或“十一寇”,而是在內排除特定選民對民進黨提名的參與。例如區域“立委”民調最後定案題目中的第二題:“如果民進黨推出不錯人選,您會不會支持?”,這題主要是針對第一題政黨支持立場中表態“其它”者的追問題,據說在內部討論時到底是該用“考慮”還是“支持”曾引發不小的爭執,後來還是確定採用較嚴格的“支持”,這意味不只是“挺藍”的受訪者要排除,所有在黨派立場上堅不表態的受訪者也全排除了,也難怪新系“立委”會跳腳,因為這不僅僅是在“排藍”,也同步是在“排中間”與“排淺綠”。台灣近幾年的民調數據已經數度證實,民調中“堅不表態”的受訪者永遠都在三成到三成五左右,而再根據事後實際得票率的推估,證明這批“不表態”的受訪者中通常最後選擇“挺綠”的較多,而這也就是過去許多大選民調事後會跌破眼鏡,甚至迫使民調操作者在挺綠的民意上做部分加權的主因。如今這批受訪者在“排藍”的名義下根本就全部刪除掉了。 

  當然在這裡問題的重點不在排除掉多少受訪者,而是透過這種遊戲規則所產生的人選,究竟是在未來大選中“最有實力當選的人選”,還是“立場表態最合乎政治正確”的人選?如果這兩個條件都一致,那當然最好;但假如兩者不一致呢?根據排藍民調的操作,很可能是“最有實力當選的人選”被排除掉,或者換個說法,是將那些最有能耐向中間甚至淺藍選民開發的人選全排除掉了,這種操作模式在泛綠本來就占優勢的南台灣可能影響還不大,但在北台灣與中台灣,這可真是一場豪賭了。只不過如今在派系間已殺紅了眼,加上最後選舉結果也沒出來的情況下,這種“傷敵二分、自傷八分”的民調模式,看樣子是要走到底了。 

  社論指出,至於國民黨如今還陷在“族群議題”的紛擾中,甚至還陷在“少數族群統治多數族群”的語言障中,真的是令人莫名就裡。第一,國民黨做在野黨至少也七年了,有沒有能耐再玩什麼“恩庇侍從”已經不需要爭論,至於有沒有資格談什麼“誰統治誰”,以現今的態勢難道還不夠清楚嗎?第二,國民黨早就不等於外省黨,如今不論黨員結構或民代結構都是族群分布上最包容的政黨,甚至連象徵深藍的黃復興黨部成員中外省族群所占比例都很低。一個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國民黨內卻老是有人要提出來絆住自己,真的不是荒謬二字差堪形容的。民進黨的“族群包容”程度其實不如國民黨,但民進黨內永遠不會提出如“段宜康能不能代表民進黨”這種爭議來自找麻煩,更進一步說民進黨很早就企圖以“認同議題”來包裝“族群議題”,至少是在擺脫這種語言障,沒想到國民黨內還有人重拾已屬前現代的“省籍”架構來不斷操作,除了權力鬥爭令人目盲外,還能說什麼?一個擺明了“傷敵零分,自傷十分”的議題,國民黨內永遠有人樂此不疲的玩,未來若是自嘗苦果,恐怕也只能說是活該! 

  談到最後,還是那句老話,民進黨要怎麼排藍,國民黨要不要自陷族群議題紛擾,其實通通跟民眾切身的生活能否改善扯不上任何關係,但他們好像已經習慣不在民生議題上再啟動任何討論,甚至民生好像已經快跟他們都無關了。舉例說,我們在昨天的社論十分關心美韓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的衝擊,但看看藍綠政客這兩天的語言,根本沒人理會哪!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