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後勤作戰軟體系統成全軍保障力倍增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4 08:59:59  


解放軍演練開設野戰醫院保障部隊戰鬥力。
  李同敬,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作戰後勤指揮實驗室主任,大校軍銜,軍事學博士在讀。曾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十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全軍學術成果獎4項;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他所領導的作戰後勤指揮實驗室被總部定為“全軍重點實驗室”。 

  目的就是提升戰鬥力 

  李同敬作為“指揮與技術合一”的複合型人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1993年,軍隊院校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使後勤指揮教研室的普通教員、38歲的李同敬興奮不已。他通過兩個半月的復習,憑著扎實的理論基礎,成為後勤指揮學院後勤指揮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1997年,隨著我軍資訊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學院奉命籌建作戰後勤指揮實驗室,剛取得碩士學位的李同敬被任命為實驗室主任,成為資訊化系統攻關的領頭人。 

  使命如天,責任重大。李同敬始終把目光瞄準“高科技”這一新興領域,他家裏軍事高科技理論和資訊化技術書籍就有上千冊。10年來,他撰寫了近40萬字的軍事理論研究報告,發表理論專著、學術論文20多部(篇),其中《資訊化戰爭後勤保障概論》、《軍隊後勤指揮訓練概論》等學術專著已成書並推廣到全軍。 

  儲備的知識越多,李同敬的思路越開闊,研究成果就越能轉化為強大的戰鬥力。 

  必須站在戰爭前沿想問題 

  作為一名軍人,平時所做的一切都要為打贏戰爭而準備。對於李同敬來說,電腦螢屏就是戰位元,滑鼠和鍵盤就是武器。 

  2005年,一個項目剛剛完成。李同敬不是急著去報獎,而是帶領大家進行一次“全員、全系統、全程式”的演練。這種把“烏紗帽”別在褲腰帶上的做法,讓在場同志顧慮重重:覺得此項軟體剛排除故障,一下子動這麼多人和機器,萬一出個事故,成績與榮譽就會毀於一旦。李同敬跟大家說,指揮軟體要服務于作戰,平時要靠演習來驗證,絕不能為保安全而降低演練標準。只要能提高作戰水準和戰役戰術,就大膽去練,演習中“有再大的責任我來負”。 

  前不久,塞北某訓練基地,一場資訊化作戰後勤保障演習悄然打響。走進指揮中心,只見海、陸、空、二炮部隊參謀人員輕點滑鼠,公路、橋樑、倉庫、醫院等大量後勤保障資料躍然紙上,一道道作戰指令閃電般穿梭傳輸,一條條立體補給線快速搭建,資訊化後勤保障及時、順暢有條不紊…… 

  此次演習,後勤指揮學院作戰後勤指揮實驗室新開發的後勤作戰軟體系統,成為提升全軍部隊保障能力的“倍增器”。這一軟體得到了總部機關的充分肯定,並迅速應用到全軍110多個戰役單位後勤訓練之中。 

  軍人的責任大於山,軍人就是要站在戰爭最前沿去想問題,思考明天的戰爭到底怎麼打。當今世界並不太平,為儘快建設一支能夠打贏資訊化戰爭的軍隊,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維護國家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軍隊需要更多的像李同敬這樣,對党和人民忠誠、對軍隊科研事業摯愛的良將。(來源:《青年參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