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際關系學者:中國復興不是分享美國霸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18 12:45:43  


  中評社香港1月18日電/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義桅在環球時報刊文指出,美國正在尋求霸權减負,即實行霸權的核心層面與邊緣層面的剝離,保住核心霸權,讓渡邊緣霸權,試圖拉著新興崛起中大國支撑其核心霸權。作者認爲,我們應當在全球化背景下去考量中美關系。中國崛起幷不是要打破現有的國際秩序,挑戰美國霸權,而是既要能够規避美國霸權帶來的風險,對其可能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加以防範,又要能够學會和適應在現有的國際體制下生存、發展,幷且尋找到中美關系的結合點。全文如下:

  未來幾年,美國處于戰略收縮和轉型期,不論誰將贏得2008年大選,都難以徹底改變美國的處境。于是,有人稱美國處于戰略拐點。其實,是美國戰略的內涵在變化。傳統美國大戰略是基于常態,著眼于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突變,思考的問題是:“有怎樣的戰略目標”、“用什麽戰略手段能够實現”、“誰會在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構成挑戰”、“實現目標的戰略環境如何”,等等;現今美國戰略,是基于非常態,被現實所束縛和影響,被動性不斷增加。更本質地說,認識美國霸權興衰和美國戰略走向的關鍵,就要先理解“世界是否能容忍美國霸權”(空間上的概念)和“美國霸權戰略能持續多久”(時間上的概念)。

  世界越來越難以容納美國霸權,美國霸權不可能永久地持續下去

  大國戰略都要面臨空間與時間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從空間概念上看,世界越來越難以容納美國霸權。表現之一是新興大國的崛起,對美國傳統霸權均勢戰略構成切實挑戰。先前美國有學者提出“塑造有利于自由的均勢”,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表現之二是傳統大國矛盾限制了美國的自由度,導致美國與傳統盟友的利益分化、競爭加劇。歐美在當前氣候問題上的較量是典型例子。表現之三是美國無論打著“志願者同盟”還是“民主同盟”旗號,都難以一呼百應,美國難以主導新的國際規範、秩序和體系,在剛剛結束的巴厘島氣候大會上,爲巴厘島路綫圖出籠讓路就是明證。

  從時間的概念上看,美國霸權不可能永久地持續下去。表現之一是全球化時代西方的衰落(西方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不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以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構成的“金磚四國”等的崛起爲代表,證明世界不再是圓的,世界不可能永遠圍繞西方的圓心轉。表現之二是虛擬經濟的脆弱,全球資本主義進入金融資本主義階段。最近這一輪美元持續貶值,具有與曆史上不同的意義,表明美國金融戰略“寅吃卯糧”的弊端,已經上升到一個嶄新階段,而次貸危機更是充分暴露了美國經濟過于依賴房地産消費市場的危險。表現之三是濫用美國力量的危害。美國先發制人、單邊主義招來天怒人恨,美國成了傳統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直接導致反美主義成爲全球性現象。

  對此,美國的精英早有感知。遺憾的是,他們的反思囿于美國領導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美國是否應當來領導世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去年底阿米蒂奇和約瑟夫•奈領導的跨黨派的“聰明權力(smart power)”委員會,參照“軟權力”、“硬權力”的模式,發表了《聰明權力報告》。他們雖清醒地認識到美國領導世界日益力不從心,但仍然執著于美國領導世界的目標,指望能够更多地運用“聰明權力”,平衡“軟權力”和“硬權力”,盡可能延長美國的霸權,塑造世界對美國的友好態度。但是,這種戰略目標與當前美國的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可以說“聰明權力”報告是“小聰明、大糊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