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已有數種國産空中預警系統服役。(資料圖)
|
1999年11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50周年紀念會上,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宣布,中國將“努力建設一支强大的、現代化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這標志著中國戰略的重大轉變。自從建軍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飛機采購、人員培訓以及作戰條令等,都是圍繞國土防空展開。爲了落實江澤民提出的攻勢作戰,中國空軍需要實現戰機裝備的現代化,修改戰略、戰役和戰術准則,幷重新調整訓練科目。近年來,中國軍隊爲了發展其空中作戰能力,正迅速走向現代化。
本文審視中國空軍的空戰能力,力圖揭示中國空軍進攻型力量的實質。此外還推斷,中國正在發展有限的進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爲對周邊鄰國和美軍在太平洋行動的威懾。中國無意貫徹戰略空軍的指導思想,而是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進攻型空中力量”,即運用傳統的戰術平台來開展對中國周邊的戰略行動。本文首先檢視導致中國進攻型空中作戰發展停滯的曆史因素,然後分析中國空軍進攻型力量的發展和可能意圖。最後,本文論證中國空中力量對美國意味著什麽,美國能够采用什麽方式抗衡中國的發展以維持亞洲的區域穩定。
中國進攻型空中力量發展的曆史
中國空軍曆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現代進攻型能力明顯落後于其它世界强國。進攻型空中力量建設原本不符合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上世紀60年代中蘇分裂又導致蘇聯撤除其軍事援助,使中國無法獲取新技術和發展攻勢空戰思路,從而妨礙了中國戰略空中力量的發展。
在80和90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戰准則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爲了抗衡技術上更先進的敵人,希望能從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中得到指引。這種思想就是通過使用大量以低技術武器武裝起來的軍隊,用數量而不是人員素質和武器質量來戰勝敵人。在這種戰爭中,軍隊以及准軍事力量將和人民一道進行傳統戰和游擊戰,使敵軍疲于應接,然後正規軍實施各個擊破,伺機攻擊和消滅孤立的敵軍小股部隊。
在本質上,發展進攻型空中力量跟人民戰爭格格不入。毛澤東的戰爭思想是基于本土防衛,中國空軍的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家的領空。從韓戰期間成軍以來,中國空軍的裝備和人員培訓目的就是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僅將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戰略能力的發展上。1951年11月,中國空軍在第一次轟炸南韓情報設施過程中遭受重創之後,决定把用于轟炸南韓目標的轟炸機從常規行動中撤除。從那以後,中國將精力集中在發展空中優勢上。
一個希望有效使用戰略空中力量的國家需要技術先進的飛機,需要指揮、控制、情報、偵察和預警系統,幷要進行大量的飛行員訓練,但這些都和人民戰爭的低技術本質相悖。人民解放軍克敵制勝用的是低技術武器,而不是諸如戰略轟炸機這樣的高技術系統。因此,毛澤東時代的空軍獲得的是韓戰時期的“蘇”式戰術飛機,而沒有發展用于遠程攻勢任務的現代武器系統。蘇聯向中國提供的飛機和訓練等軍事援助,在初期幫助剛剛組建的中國空軍具備了戰鬥能力,但是中國對蘇聯的依賴限制了中國自行研制飛機和本國軍事思想的發展。蘇聯對中國空軍的援助始于韓戰,直到60年代的中蘇交惡。這種物質援助的中斷和蘇聯顧問的撤離,留給中國的是落伍的空軍和有限的現代化資源。中國空軍用中國仿制的飛機補充幷且取代蘇聯提供的飛機。整個7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的飛機機種包括中國仿制的米格一17“壁畫”(J一5)和米格一19“農夫”(殲6)截擊機,以及圖一16“獾”(轟一6)中程轟炸機。直到現在仍有很多轟一6在服役。
中國空軍直到70年代才在研制攻勢作戰飛機方面取得重大進步。70年代初期,中國試圖用英國制造的勞斯萊斯“斯貝”渦扇發動機研發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却因技術原因和資金困難而放弃。此後中國推出了另外一個計劃,用“斯貝”渦扇發動機來爲轟一6換裝,但也由于資金問題而下馬。雖然中國對其在50年代制造的轟一6電子設備和電子對抗系統進行了升級換代,但是,中國空軍在這段期間沒有獲得能够將空中力量投送到國土以外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美國研制出了B一52“同溫層堡壘”、B一1“槍騎兵”和F一1ll“土豚”三種飛機,幷對這些飛機進行了戰略部署。人民戰爭的低技術本質和中國對蘇聯軍事援助的依賴,使中國注定要建立一支由落伍飛機組成的空軍,而非一支能够執行攻勢作戰的現代化空軍。
中國對進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獲取新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