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未來走向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29 18:37:08  


貌合神離的合作劃上句號,釐不清責任恐難以整合。
  中評社訊╱題:民進黨未來走向分析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台灣政治室主任 

  民進黨執政8年,“清廉”形象蕩然無存,“改革”訴求淪爲空談,“本土”價值成了打擊異己的工具。在接連遭受縣市長選舉、“立委”選舉和“總統”選舉失敗後,不只被二次政黨輪替,全黨更陷入世代是否要交替、路綫是否要檢討以及價值是否要重塑的紛擾中。未來民進黨何去何從?是重新整合還是走向內鬥或分裂?是堅持激進路綫還是走向務實?民進黨能否找回失去的“核心價值”,能否走出製造仇恨與悲情的政治操作?它又將如何面對兩岸問題?所有這些問題,必須從兩岸大環境、島內小環境以及民進黨自身政治生態三個方面來分析,才能得到一些解答。

  民進黨未來的政治空間

  國民黨同時獲得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也間接獲得了司法權,可以說實現了完全執政,但國民黨絕不可能超越民意來做任何事情。而台灣的主流民意總是在相互矛盾的訴求之間搖擺,這樣的民意决定了民進黨仍有相當的政治空間。

  (一)兩岸開放性與“台灣主體性”的矛盾爲民進黨提供了政治舞台

  長期以來,台灣的主流民意大致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主張兩岸交流和開放,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另一部分是希望維護台灣的主體性,擔心兩岸交流威脅到台灣的安全。前一種民意爲國民黨所代表,後一種民意民進黨是其代表。今年“立委”和“總統”選舉,台灣的這兩股民意都得到了强化。一方面,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認同得到强化,“台灣優先”成爲各個政黨的共識。另一方面,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持正面評價,藍綠政黨都不能反對兩岸經貿交流。這樣台灣的主流民意就在以“兩岸開放性”與“台灣主體性”爲兩端的光譜之間搖擺,當島內經濟不景氣時,主流民意向兩岸開放性方向移動,當兩岸關係發展過快,台灣對大陸的依存度增加時,主流民意便會向“台灣主體性”方向移動。目前台灣經濟不好,希望擴大兩岸交流的主張成爲主流,這一民意讓國民黨贏得政權。將來國民黨執政後,應會積極發展兩岸關係,但可能會造成台灣民衆對“主體性流失”的擔心,届時希望維護“台灣主體性”的主張也可能成爲主流,相應地,民進黨也就有了自己的政治舞台。

  (二)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矛盾爲民進黨提供了議題空間

  民進黨一直忽視選民對于經濟的要求,讓民進黨在選舉中無法獲得選民支持。但台灣民衆幷非只是一味的追求經濟成長率,同時也關注如何將GDP轉化爲民衆的實際利益,關注社會公平正義。這兩種訴求在台灣常常是矛盾的。因爲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兩岸經貿往來所帶動的經濟增長主要體現爲大企業的利潤,中小企業的經營狀况幷不能立即得到改善,而大多數40歲以上、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的人都在中小企業工作,所以經濟增長很難對促進公平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經濟不景氣時,主流民意希望經濟“馬上好”。但如果經濟好轉幷沒有轉化爲“均富”時,民意將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問題,幷可能對兩岸開放信心下降,届時民進黨就有更多的議題空間。

  實際上,在這次“總統”選舉期間,謝長廷已經開始注意將民意朝向有利于民進黨的方向引導。謝長廷說,台灣已經過了單純經濟成長的時代,而要搞“幸福經濟”,“幸福經濟就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公益、人文和環境的永續經營,應該三者構成等邊三角形”。所以,未來如果民意出現調整,民進黨一定會抓住人民貧富差距、民衆健康、教育城鄉差距、環境生態等問題攻擊國民黨。

  從社會發展趨勢看民進黨的路綫空間

  台灣民衆對“主體性”、“國家安全”、社會公平正義的需求,决定了民進黨仍有很大的政治空間。但社會發展潮流又限制了民進黨的路綫空間。如果民進黨繼續走激進路綫,將越來越邊緣化,而被另外一股能代表民意的政治力量取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