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兩岸朝野皆應共創更佳的“境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4 08:11:17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早上從台北松山機場搭機赴上海出差,晚上從上海浦東機場搭機回台北家中吃晚飯。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題為“朝發台北 暮宿台北:如何面對兩岸生活圈?”的社論說,這樣的“兩岸生活圈”,即將成為事實。

  此次“兩會”協商,除了促成周末包機直航與陸客來台,並可望把共同探勘兩岸海域石油、航線截彎取直、貨運直航等,列入今年十月台北會談的議程,可謂件件皆是大事;但更重要的則是在兩岸間塑造了一種“和平/和解/合作”的氛圍,真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從今以後,兩岸關係的想像空間忽然放大。比如說,既能共同探勘“兩岸海域”石油,有無可能共同探勘釣魚台海域石油?

  江陳會距辜汪會十五年,距兩會停擺亦有十年;許多人說,這像是一部拍錯了十年的電影,必須將十年錯拍的菲林膠片剪去,重新把十年前的片頭剪接到現今江陳會的場景上來。但是,漫漫十年,豈是一刀就能剪去?

  社論說,從負面來看,這十年嚴重消耗了台灣原本擁有的有限優勢,致竟然落到欲以“陸客來台”來“擴大內需”,更別談什麼“亞太營運中心”恐已時不我予;這個十年,非但使台灣的政經地位愈加邊緣化,亦使台灣內部因政治撕裂而血流不止,台美關係也出現空前的創傷……。這些十年滄桑,不是一剪可斷,更非一時即能復原彌償。

  但這十年的磨難亦有正面影響。就台灣內部言,慘重的代價使多數台人知道“台獨”、“正名制憲”、“去中華民國化”、“鎖國”、“族群內鬥”、“貪腐治國”皆非台灣的生路;對北京當局言,亦因慘重的代價領悟了“要維持現狀即須維持中華民國”,及“思考台灣問題不可能跳開台灣的民主體制去思考”。這些十年的磨難,同樣也剪不去,其實也不必剪去!

  社論表示,漫漫十年,使台灣的國際政經地位嚴重耗弱,卻竟亦使得兩岸互動出現了“和平共榮”的契機。遙想十五年前辜汪會,在野黨民進黨“立院”黨鞭施明德率眾前往新加坡“監督抗議”;十五年後,民進黨已執政八年,並在施明德的“紅衫軍”風潮中下野,但只見質疑“九二共識”的零星砲火,未聞反對包機直航及陸客來台的聲音。整個台灣正以出奇的靜默,注視著這兩個月內胡蕭會、連胡會、吳胡會、江陳會、江王(毅)會、胡江會一幕一幕密集上演。大家都知道,這是歷史的意志,也是“遲到的歷史”。

  然而,在這個“新形勢”中,兩岸只是初步糾正了過去十年的錯誤而已。例如,台灣內部,如前所述,漸漸糾正了“法理台獨”、“去中華民國化”等“極端主義”(extremism);北京方面,則漸漸調整其“片面主義”(unilateralism),嘗試接受“維持現狀”及“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社論指出,但是,這個“新形勢”是否能夠發展成兩岸和平雙贏的“新模式”,亦是未定之數,猶待海峽雙邊共同努力。

  江陳會與十五年前的辜汪會頗有不同。許多人都注意到,辜汪當年還曾互輪右邊尊位,此次陳雲林則將右邊尊位禮讓給江丙坤;可想十月台北會談,陳雲林必居尊位。辜汪會注重的是對仗的“儀式”,江陳會注意的則是和解的“氣氛”;辜汪會注重的是兩岸角力的“技術”,江陳會注意的則是政治昇華的“境界”;辜汪會想的是“如何戰勝對手”,江陳會則似乎心存“如何互惠雙贏”;辜汪會是“五年一會”,江陳會則可望“想會就會”。總之,辜汪會是“兩岸當權者的角力”,江陳會則在歷經民進黨執政八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後,又經西藏事件及四川震災的衝擊,儼然較具“面對兩岸民眾/共創未來歷史”的理解與實踐。因此,江陳會的氣氛重於辜汪會的儀式,江陳會的境界重於辜汪會的技術。

  社論表示,氣氛重於儀式,境界重於技術;兩岸朝野若有此種共識,則未來兩岸互動始不致淪為“誰吃誰”,而可“共創歷史/和平共榮”。只要兩岸朝野能在“民族/民權/民生”上共勉互勵,在此種“氣氛”與“境界”的引導下,兩岸雙贏不難實現,而在全球觀點下的中國問題亦可望找到解答。

  歷經峰迴路轉,兩岸出現新局。我們必須對李登輝及陳水扁的禍台誤台提出最嚴厲及沉痛的譴責,完全因為李扁的錯誤操作,使得台灣遲誤至今日台方條件籌碼最差的情勢下始與大陸進行交涉;亞太營運中心之夢不知仍否能圓?內耗空轉二十年,誰能還給台灣二十年?

  周末包機,朝發台北,午抵北京,暮宿台北;兩岸生活圈一夕實現,這不僅是商旅稱便而已,兩岸朝野皆應在這個“新形勢”中,努力創造“和平共榮”的效益。陸客來台,則大陸觀光客將成為台灣的重要街景;但這也絕非僅是觀光路線上“擴大內需”的籌碼而已,而應藉此促進兩岸民間情誼,共同累積“和解共生”的資源。包機直航及陸客來台後的兩岸關係,一夕之間已經乾坤旋轉,換了人間;這是一個新起點,也可以說是一條不歸路。不要辜負或誤導了這一場“歷史機遇”,兩岸朝野皆應在新的“氣氛”裡共創更佳的“氣氛”,在新的“境界”上共創更佳的“境界”。

  社論最後指出,過去二十年,兩岸的“思考”禁錮了“形勢”;如今“形勢”一旦打開,“思考”亦得到解放。何況,“形勢”既開,兩岸的“思考”也就不可回逆,除了努力共創“互惠雙贏”,誰能另作他想?


    相關專題: 兩岸兩會恢復協商談判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