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陸以正:競爭慘烈的美國大選
http://www.CRNTT.com   2008-10-20 09:42:51


  中評社香港10月20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台灣退休外交官陸以正的文章,分析美國總統大選。
 
  文章說,本篇標題的用字是經過再三考慮的。從一九四四年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第三度競選,擊敗杜威州長(Thomas E. Dewey)起,這幾十年來的美國大選,我都有近距離觀察的經驗。但從去年初就開始的奧巴馬與麥凯恩這場廝殺,時間之久與戰況之慘烈,無疑打破了歷史紀錄。屈指算算,離投票日只剩兩星期了,雙方都殺紅了眼,原應是一場“君子之爭(a contest between gentlemen)”的,現在連最低禮貌都顧不得了。 

  不但禮貌,最初的競選主軸也早被兩人拋在腦後。還有人記得嗎?奧巴馬競選的最初原因,是反對小布什總統對伊拉克出兵的政策;現在連自由派報紙也隻字不提伊拉克,彷彿根本沒那回事的模樣。 

  奧巴馬的崛起,是否就此推翻了美國中西部保守派民眾對黑人的偏見?現在還很難說。美國有識之士最不願見到的,就是有“三K黨(Ku Klux Klan)”之類的極端份子,在選舉前後一槍把他打死。所以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部長柴托夫(Michael Chertoff)早在去年五月,就已指派一組特勤人員,專責保護奧巴馬的人身安全,比派遣給麥凯恩的早了幾乎一年。 

  雖有特勤人員保護安全,仍不能防阻極端份子對他的侮辱與詈罵。他全名Barack Hussein Obama中間的那個胡賽因(Hussein),原是他養父居住在全國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時給他起的。現在正好被反對陣營拿來大做文章,誣衊他是伊斯蘭信徒、賣國賊、甚至恐怖份子。麥凯恩本人在這點上還能保持風度,但副總統候選人裴林(Sarah Palin)就曾說:“他對美國的看法和你我的不一樣(he is not a man who sees America the way you and I see America.)”。裴林甚至指責他是在前線三軍的敵人。“奧巴馬是伊斯蘭信徒”的訊息在網路上更已到處流傳。 

  文章指出,膚色是這次大選無法迴避的問題。老實說,沒有人有答案。美國人或許能接受像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那樣的一位女性總統。但他們會接受一位黑人總統嗎?《紐約時報》社論對版專欄作家李奇(Frank Rich)上星期有篇分析選戰的文章,他也承認麥凯恩並非種族主義者。但他舉出共和黨六年來並無一位黑人州長或參眾議員的事實,問道:共和黨在選戰最後一刻,危急存亡之時,能夠自知節制,不打出“種族牌(the racism card)”嗎?他的結論是:誰也不敢保險。 

  受到全球金融大海嘯(the silent tsunami)的影響,美國總統選舉的重點也從政治轉移到了經濟層面。媒體開玩笑說,競選主軸已經從奧巴馬皮膚的黑色,改變成美鈔的綠色,現在美國人只關心這場經濟風暴將延續多久,對他本人的職業、年收入、儲蓄、和住屋會有什麼影響。 

  兩位競選人都瞭解這點,儘管他們幕中並不缺少經濟策士,但站在辯論台上,或面對亢奮的擁護群眾時,仍難免用詞不當,甚或語無倫次。我看過兩人所有三場的正式辯論,報導都說奧巴馬佔上風。美國媒體人員絕大多數是自由主義信徒,《華府郵報》前天已表態支持(endorse)奧巴馬,便是一例。這星期《紐約時報》定會跟進,《洛杉磯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也不會太落後。 

  但自由派八年前支持高爾(Albert Gore),四年前支持凱利(Sen. John Kerry)與小布什競爭,都慘敗虧輸。本篇標題用慘烈兩字形容美國選戰,意思就是說這場拳擊戰,兩位選手把手套都扔掉了,扭打成一團。以這三場辯論為例,誰的言辭最犀利,台下的掌聲就越響亮。 

  奧巴馬的競選主軸是他反對布什總統的政策,麥凯恩怎麼回應呢?他說:“我不是布什總統,如果你要跟布什競選,你應該四年前就出來和他競爭!”奧巴馬進參議院還不滿四年,民主黨向來被譏為不斷擴充中央政府,大把花錢毫不心痛的政黨。麥凯恩抓住一般人視民主黨為“花錢的大少爺(big spenders)”的弱點,質問奧巴馬:“能舉出一個例子,證明你曾和民主黨領袖們意見不同過嗎?”台下人跳起來歡呼,這就是纏鬥得天昏地暗的美國大選行情。 

  這場惡戰還將持續兩周,慘烈程度對兩黨都會有傷害。台灣是局外人,雙方都得罪不起,只能靜觀其變,不贊一詞。 


    相關專題: 美國變天 黑人奧巴馬入主白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