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是一個奇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5 09:26:03  


 
  另外,《21世紀經濟報道》日前就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狀況採訪了林毅夫,談話內容如下:

  《21世紀》:您如何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問題有哪些?

  林毅夫: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描述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就是“奇跡”。三十年前,沒有人敢奢望中國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速度、開放程度和對全球經濟穩定的貢獻上。對此,我想有三個問題值得探討:

  第一,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在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當中表現得這麼好,而1978年以前,同樣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之下,尚未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為什麼沒能實現快速發展?

  第二,1980年代以後,全球有那麼多國家實行了改革,為什麼中國能夠一枝獨秀?其它國家為什麼不能實現和中國同樣的成就?尤其是,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之後就崩潰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能夠獨善其身?

  第三,其它國家是否能夠借鑒中國經驗,從而獲得像中國過去三十年那樣的成功?尤其是現在,作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我知道還有很多國家的人民仍然生活在貧困當中,世行肩負著幫助這些國家的宗旨和使命,所以我非常希望它們也能夠實現中國之前獲得的成就。

  《21世紀》: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歷都有什麼特點?中國的經歷和它們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林毅夫:所有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至少應該能夠保持在8%-10%的發展速度,這樣,它們就能夠在20-30年的週期,也就是在一代人的歷程中實現現代化。

  根據歷史經驗,一國若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量是不斷地更新、改善科學技術,把傳統的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18世紀,很多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年增長率只有0.05%,也就是說,它們需要花將近20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收入翻一番。

  現在看看這些發達國家,如歐盟各國,在18世紀的時候就展開了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變革,人均收入增長率從每年的0.05%一下子上升到2%。之所以能達到如此之快的速度,正得益於當時的工業革命,它帶來了嶄新的科學技術,改革了工人、農民的生產經驗和生產力,構建了科學技術的孵化基地,使得收入水平在短時間內增長到40倍。

  另外,1960年以後,我們發現很多發展中國家不但實現了2%的增長率,有的甚至可以達到8%-10%,但是這一速度卻只能堅持10年左右。它們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其原因在於後發優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原本比較落後,這迫使它們不斷地更新技術,改善產業結構,這些都是驅動力量。

  但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學技術和創新的源頭卻是不一樣的。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們取得的每一步成就都來源於自主創新,為此支付了高昂的成本和代價;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站在全球科學技術的前沿,既可以參照西方經驗、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也可以避免重蹈發達國家的失敗和錯誤,或者直接照搬一些模式,快速地實現工業化。這就是發展中國家可以保持8%-10%的增長速度的原因。跟在別人後面走也是有些優勢的,對中國而言也是如此。

  《21世紀》:中國為什麼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讓自主創新成為增長的動力?我們的產業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這是不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林毅夫:產業結構和科技、產業水平是要相匹配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大力發展了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產業上的稟賦和發展中國家是不同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力理論,一個國家若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必須發展那些真正具有比較優勢和豐富資源的產業。1980年代以及之後一段時間,中國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和土地,所以我們必須發展勞動力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產業。

  在1949年之後,政府想要大力發展經濟,卻採取了違背中國固有優勢的戰略,發展了重工業,這其實是不可行的。在開放性、競爭性的環境中,這些重工業沒有競爭力,因此,中央政府不得不支持、補貼它們,從而確保它們更好地發展。這種保護性的政策,不管從價格信號還是從其它方面來看,都是一種扭曲。當然重工業的發展也使我們可以發射衛星、進行核試驗,等等,但這些不是中國發展的重點所在。如果中國繼續沿著這一違背市場原則的思路發展下去,不能真正利用我們的優勢資源,是不可能獲得強大的競爭力的。這是中國應該汲取的一個教訓。

  1980年代中期,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制定者們還是沒能真正理解經濟系統中存在的諸多扭曲現象,政府想要發展很多產 業,但這些產業並不具備比較優勢,因此政府只得給予它們一些必要的保護。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府制定了很多規劃,希望能夠立刻根除各種各樣的扭曲和補貼,但遭遇了很多障礙。

  那麼,後來中國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呢?我認為這與中國政府在工業、農業領域的政策是分不開的。鼓勵外商投資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使中國經濟保持了長期的生命力。同時,我們還開發了很多資源,這些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入其它行業。

  《21世紀》:中國的這種發展經驗,是否能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在類似方針的指導下,它們也能像中國那樣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

  林毅夫:8%-10%的經濟增長是源於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二戰以後,不光是中國,還有很多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但都採取了大體相同的戰略。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確實發展得不錯,充分利用了我們的潛力,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5%,持續了長達30年的高速增長。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如此長的快速增長期,為什麼?

  每個發展中國家都應該有能力獲得8%-10%的增長率,它們至少應該在一兩代人的時間裡,認識到自己的工業結構、技術結構以及要素稟賦結構的特點,從而創建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工業化進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同時,我們還應該深刻理解各種扭曲現象背後的根源。很多扭曲現象都是內生的,如果能夠找到它產生的真正原因,再創造一些合理的條件,消除這些扭曲現象,這些國家同樣能夠獲得如中國過去30年這般的高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