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央日報:儘速建立兩岸雙向投資管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2 09:27:00  


  中評社台北4月22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說,兩岸第三次“江陳會談”的預備性磋商會議在台北圓滿閉幕,會後海基、海協兩會分別召開記者會,除公佈第三次“江陳會談”將在南京召開外,也說明會談議題包括: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空運定期航班、兩岸金融合作、陸資來台投資等四項。其中就開放陸資來台一項,我們認為是建立兩岸雙向投資管道,實現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重要一環,也對台灣經濟發展大有助益,希望兩會儘速協商完成。 

  社評說,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面臨國際競爭壓力,所以當時政府推出國際化、自由化、制度化的經濟政策來因應,制訂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進入。尤其自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依照WTO規範,政府大幅度開放外資來台,現在在台北街頭,到處可見外國公司在台灣的服務據點。 

  然而,過去因為政治因素,政府卻特別限制同樣也是WTO會員的大陸資金來台,造成兩岸投資呈現只有台灣對大陸投資,而大陸資金無法來台投資。目前大陸為台灣海外投資最多的區域,截至二○○八年十一月,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中,就有56.93%是前往大陸,投資件數為三萬七千餘件,投資金額為七百四十四億美元。 

  然而,大陸資金卻因為政府政策限制而無法來台投資,使兩岸投資往來呈現不對稱狀態,這在當代全球經貿體系中是少見的不正常現象。尤其是過去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擔心台灣資金外流大陸太多,所以多方限制廠商的投資行為,設置40%的投資上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廠商經由英屬維爾京群島,一樣將資金流進大陸。因此,要想平衡兩岸資金往來,採限制措施無法達成目標,採“開放”的策略才有效,也就是讓陸資流入來增進兩岸資金的雙向流動,平衡兩岸的資金往來。 

  社評說,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若僅靠本身條件來發展,在土地、資源、勞工、人才、資金等方面一定會有某些條件不足而受到侷限,所以經濟發達國家莫不採取“開放”政策,一方面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國家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入;另一方面也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係,開放本國資近副其他國家投資,善用其他國家的優勢條件,藉以提升本國經濟成長,目前歐美各國都是採取這種開放策略。台灣也應該順應世界潮流,開放陸資來台。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經濟高度成長之後,也開始對外投資,以二○○八年為例,全年非金融領域對外直接投資額四百零七億美元,比我國對外投資金額一百餘億美元多了許多,且其金額比上年增長63.6%,成長速度相當高,若照此速度成長下去,未來大陸對外投資金額會快速大量增加,若再加上大陸對外的金融投資,其整體對外投資金額不容小覷,政府實在沒有理由將“錢”擋在門外。 

  目前政府是以“安全”的理由限制陸資來台,然而台灣過去已有豐富管理外資的經驗,陸資來台只要按一般外資管理,在資金面不會有安全問題。況且政府對於境外資金來台,每日都會監控,一旦有“熱錢”流入時,就啟動防範措施,絕對能維護台灣的金融穩定。同時台灣目前外匯存底二千九百餘億美元,政府絕對有能力因應國際資金進出台灣所造成的衝擊。 

  社評說,所以,台灣應將陸資來台與其他國家的資金來台一樣看待,不要因為資金來自何處而採取差別待遇,不要刻意跟錢過不去。至於陸資來台投資產業別的限制,我們建議政府初期可採“正面表列”的方式,也就是只准許陸資投資我們表列的產業,對於安全敏感性高的產業,如媒體、尖端科技、銀行業、“國防”相關產業…等予以排除在外,未來狀況逐漸掌握後,再採“負面表列”方式,也就是列出禁止投資項目,其他項目則准許開放。至於陸資投資設廠的地區也應酌予限制,如此就不會有產業安全及國防安全上的疑慮。 

  社評指出,陸資來台如能妥善規劃,投資台灣的股市、房地產、生產事業或是服務業等,對台灣經濟絕對有正面效益,並且增加台灣的就業機會,這是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事,希望兩岸海基、海協兩會能儘速協商落實,為兩岸人民開創安居樂業的美好明天。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