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杠杆”
2008年12月,深圳市對6區16個職能局啓動年度績效評估。結果顯示,年度綜合績效均在良好以上,但仍存在職責交叉、協調不暢、公衆滿意度有待提高等不足。全市範圍的績效評估,該市已進行了3次。
內部評估,占75%,通過“深圳市行政電子監察評價中心”由電子系統直接打分。系統的觸角,直接伸到各區各部門、伸到工作一綫,實時監控,客觀公正。
“我就吃過一次‘黃牌’——差1天到時限。”深圳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副局長王淑傑說,“電子監察系統讓審批時限變成‘高壓綫’,該審批的必須及時審批,否則就要吃‘紅牌’。到外面開會,我都急著趕回去批材料。”
外部評估,占25%,首次由市統計局開展“公衆滿意度調查”。14個調查點,設在市、區政府辦事窗口前和各大商業旺區,隨機找路人填寫問卷,收回有效樣本共逾萬份。6區16個職能局,公衆打分最低62.6分,最高73.7分。專家分析,這既反映了公衆對政府工作的基本肯定,也反映了他們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事實上,對行政的有效監察,得益於深圳的一個全國唯一:獨立的監察局,而不像其他地方監察與紀委“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市監察局局長楊洪告訴記者,市政府一直十分自覺地抓自身建設,不是作秀,不是應景,而是致力於提高政府公信力。“我們不斷加大
監察力度,逐步實現運用網絡技術對施政行為全過程動態監控,有效防範腐敗和違規問題發生。”
建設法治政府,不但要靠科技助推,也要更多考慮公衆感受、更多借助公衆力量。
“公民是城市的主體,要完善公民參與機制。如果沒有公衆的廣泛參與,沒有市民對法治政府的客觀評價,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的實施就是不全面、不客觀和不合理的。”劉玉浦表示,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決定,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和聽證、民意調查等多種形式公開聽取意見。
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鄒平學建議,“法治政府指標”落實過程中,要更多吸納公衆參與,加大對政府的外在考評監督。比如,搞個“最不滿意的問題”的問卷調查,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
5條地鐵同時在建,260個施工點如火如荼,施工將持續3年。對引發的交通不暢等,市民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為什麼?
許宗衡說:“我和市民代表直接對話:同時修5條地鐵是政府自我加壓。如果不同時修,3年後的深圳交通將陷於癱瘓。只要把真實情況和我們政府的真實想法告訴公衆,他們會理解。”
在許宗衡看來,電子政務和公衆參與,正是撬動法治政府建設的“兩大杠杆”,既可以持續不斷,又事半功倍。
下一個3年,能否建成法治政府?
在發布“法治指標”同時,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兩個目標”:近期目標——再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國務院《綱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設任務;遠期目標——通過不懈努力,達到國際先進城市的法治水平。
這個3年“時間表”,也成為公衆關注焦點:真能如期實現嗎?
2004年以來,福田區啓動全區副處以上幹部集中現場學法活動,每年集體旁聽一次“民告官”案件。一堅持就是5年。
作為一名來自最基層的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福田區政府法制辦主任羅平的基本判斷是,這個目標一定能完成。“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在基層。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的法治氛圍都很好。上面有方針政策,下面就動起來。”
由農村走向城市化的寶安區,法治水平與其他區有一定差距。近年來,這裡也加快法治步伐:與全市各區一樣,區政府法制科升格為法制辦,在政府工作中有了更大權威。該區清理了1993年以來的紅頭文件,廢止65%以上。
寶安區政府法制辦主任詹文烈說,在這個法治的春天,既有信心,也有擔心。信心在於,區裡上上下下
的法治意識更到位;擔心在於,有關監督還未跟上,比如誰來考評,如何考評?敢不敢動真格?
市律協會長李淳也認為,法治政府,不是法治市長,而是整個公務員隊伍;不是法制辦法治,而是整個政府部門。有的部門似乎沒有感覺,沒有動作。落實“法治政府指標”還需加大督促力度。
法治政府建設,南山區委書記葉民輝十分看重程序的價值。他說,公開、民主的程序,不能保證最好的結果,至少可以保證“及格”。程序合法,說明政府已經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同時,“政府與公民要理性對話、理性互動”。
突破就在細節中。許多被訪者表示,老百姓不管你的工作報告,要看身邊小事、看自身親歷。建設法治政府,關鍵在監督。既要注重內部制約,也要加強外部監督。
許宗衡認為,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對現在的深圳意味著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高;對未來的深圳則意味著一種新的文明模式,意味著更大步地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建設法治政府,3年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付之行動的承諾、一個堅持不懈的追尋。當然,我們建設的,仍是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