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馬政府上下及馬英九本人都能記取教訓,從失敗中學習。(中央社圖)
|
中評社台北8月16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颱風豪雨所造成的巨大軟體與硬體方面的傷害,損失金額難以令計,這次災害令人檢討之處甚多,外界各有不同的意見及觀點,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針對馬英九個人及馬政府的所做所為,一言一行進行嚴格的檢驗,特別是一紙“婉謝國外救援”的公文書,引發來自海內外撻伐與批評,或許馬政府慌了手腳,未上緊發條,也或許是表達及宣傳的不夠清楚,違背台灣民眾的期待,無法給人同理心的感覺,但同時更暴露出台灣環境政策、公共安全政策與交通政策等出了重大的問題,救災機制更是應該全面檢討,但是倘若將全部矛頭對準馬政府,讓政府救的沒信心,動輒得咎,形成無能政府的形象,少數公務員失職與未盡注意義務就簡約為政府上下全體的失智失效失序,儘管馬政府做到流汗勞累,但卻被嫌到一無是處,馬英九走到哪被罵作秀,不到處走更是被罵,這樣對馬政府全盤否定,公平嗎?
昨日,馬英九在南投勘災時表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沒有做得更好、更快,我們感到很抱歉”;他更強調召開“國安會議”是為因應已展開的安置及重建更大的任務,足見馬英九並非是麻木不仁,他更不是一位死不認錯的領導者,當將心比心時,說抱歉便不再是說不出口的語言,但如果不斷將抱歉掛在嘴邊,一再的sorry,變成了sorry man,一來失了馬英九的高度,更重要的會帶給台灣民眾失去信心,產生為何會選出一位“只會說抱歉”的“總統”。
冷靜以觀,怪罪與卸責是檢討問題的良方嗎?就怪罪層面來說,大家怪來怪去,無助於解決災民眼前亟需的救助;就卸責層面來說“中央”推地方,地方推“中央”,甚至最後推到災民的身上,這種官僚卸責的心態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只會模糊事實,忽略問題,最後變成藍綠對決,成為選舉時利用的工具。無論是怪罪或卸責,都是浪費時間及心力;又如在文詞上挑毛病,馬英九用一個they來形容災民而不是we的急席發言,便推論馬英九和災民是不站在同一邊,而不斷地批評與攻擊,是否適當也值得思考。
讓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颱風為何如此殘忍?大自然為何會如此冷血?如果大自然的主宰者是超自然的力量,那麼台灣崇敬超自然的心是如此虔敬,台灣廟中的香火沒斷過,各地教堂的人氣更沒少過,為何這股虔敬之心沒有使大自然手下留情?此次颱風,氣象預報的失準、政府反應行動遲緩、“中央”與地方聯繫溝通管道出了問題、救災的沒效率,種種原本不應該發生的情況,使得媒體及民間力量成為災民眼中的大英雄;而民間團體及個人發揮最可貴的力量與機動性,又突顯出政府擁有公權力的失效;不過藍綠民代加上部分媒體及名嘴們,更是將全部責任都推給馬英九“總統”及“中央政府”身上,使得馬政府的公信力及權威受到嚴重的摧毀,民調不停地往下掉,海內來撲天而來的批評,這些反應如果能夠喚起馬政府的效率,能夠加速“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謀合,能夠承擔起災民所受之重創及心理情緒的宣洩,那麼外界如此地反應是有價值的,但颱風問題的檢討卻無那樣的單純與簡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