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北京日報報道,自本月12日新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面向公眾徵求意見以來,對於44個“調整”字形漢字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平息過。昨日,據字表研製專家透露,目前字表已獲得近七成“贊成票”,44個“調整”字只適用於漢字印刷體中的宋體字,不會影響手寫體,更不會影響大眾生活。
據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在過去的9天中,通過信函、傳真、電子郵件等方式,大眾已對《通用規範漢字表》提出了近1500條建議和意見。其中67%贊成,認為字形調整是必然的;反對的只有6%。反對的網友大都只表示了態度,並未說明原因或提出合理化建議。有些意見希望增加一些姓氏文字,反對者大都認為以前的字已經習慣了,不用調整。
此次爭議的焦點集中在44個調整字形的漢字上,比如“琴”、“親”、“殺”、“瞥”、“唇”等常用字個別部件的調整。有網友把此定義為“整形”,甚至發出“10億人要重新學寫字”的感嘆,更有網友直指調整字形屬於“瞎折騰”。
語信司有關負責人解釋,此次調整只是以《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的筆形變異規則為依據,對以前與《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規則不一致的“統一”起來,說44個字“整形”並不準確。
《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師大教授王寧介紹,此次調整是根據中國傳統書法的習慣,根據原定的規則進行微調。比如漢字左邊偏旁最後一筆如果是“橫”,一般變“提”,以方便連續書寫右邊偏旁的上邊。但執行起來並不徹底,比如“琴”和“班”,左邊的王一個是“橫”,一個是“提”,所以我們就把“琴”左邊的王調整為“提”了。還有比如“辱”,單獨寫的時候上辰下寸,但是做別的部件的時候就把撇拉長變成包圍結構了,這需要統一。
據透露,待此次調整正式頒布實施後,只會在用到印刷體宋體字時依據規範字表進行調整,而其他字體暫不動作。人們平時使用的手寫體字是楷體字,不會受到影響。“印刷體本身是為了閱讀,因此此次調整對大家平時寫字沒什麼影響。”王寧表示。
有些人擔心調整字形會增加電腦使用的難度。專家表示,漢字在信息時代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屬性就是碼,在內碼裡面有一個抽象的標準字樣,對字形的變化只在碼位上進行,不會影響人們打字。
此外,新字形的教學將從字表實施後新入學的小學一年級開始,而且調整不會影響到在讀學生的學習以及包括中考、高考在內的各種考試。 |